桥,是江南最具特色的地域符号
太湖佳绝鼋头渚
有一座桥名曰万浪桥
因长浪拍岸激起万千水花而得名
每至汛期几场暴雨过后
太湖水位上升
两侧栈道淹没在水中
让桥面形成难得一见的“孤岛”
若同时东南风大作
风推着湖水一层层涌向湖堤和桥面
涌起层层浪花
便是鼋头渚十大景点之一
“万浪卷雪”了
烟波浩渺万浪桥
万浪桥,位于充山西南麓小水湾处,以湖堤、蹬道与山路相接,是鼋头渚景区极富特色的小桥之一。这座始建于1920年代末的桥,当时利用沿湖巉岩下的一曲水湾芦荡,围堤架桥,并建船码头,方便园主王心如(革命家王昆仑之父)和游人作亲水之游。沿湖环渚筑有一道半圆形长堤,堤分两段,万浪桥横卧其间,将长堤连成一线。
1958年,该桥与原太湖别墅等建筑划归鼋头渚公园,其时万浪桥因年久失修,不过数年便成为“断桥”,为此于1962年作大修,才成了现在的模样。20世纪70年代,这里的湖湾还是游泳训练的场所。
▲20世纪70年代,作为游泳训练场的万浪桥湖湾
万浪桥的这次改建,由著名建筑师、园林学家李正设计。鉴于此桥既是游人领略太湖水情水意的亲水景点,又迎面正对风口浪尖的实际情况,李正在加宽加固堤坝的同时,将重修的万浪桥设计成钢结构的拱形桥梁,桥拱下可供渔船出入,使水湾成为避风港。
万浪桥堤的建成,形成了堤内相对平缓幽静的水面,可得凌波漫步、长浪拍岸、夕阳归帆、渔舟夜泊之趣。更与堤外的浩渺烟波形成鲜明对照,尤其是东南风大作时万顷长浪直扑桥堤,拍击起高与人比,犹如雪花的水花,形成了惊心动魄的万千气象。
四季的万浪桥,还有季节限定的乐趣——枯水期,游人过桥不湿鞋袜;涨水时,水漫桥面,此时过桥必须卷起裤脚,拎着鞋袜,踏水而过。因湖面风大,风推着湖水一层一层地涌向湖堤和桥面,涌起层层浪花而名“万浪卷雪”,是鼋头渚十大景点之一。
王昆仑:太湖畔走出的传奇革命家
“万浪卷雪”一景,其核心位置是社会贤达王心如建于1927年的“太湖别墅”,由此向东南延伸至“苍鹰渚”和“芦湾消夏”;再绕道今“市委党校”至1986年构建的“湖山真意”。而太湖别墅主体建筑的七十二峰山馆,正是王心如之子、无锡籍爱国革命家王昆仑青年时期居住、读书并进行革命活动之场所。王昆仑,太湖畔走出的传奇革命家,早年参加五四运动,投身北伐战争,后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民主党派。新中国成立后,长期担任重要职务。
1927年,王心如回到家乡无锡,时任无锡厘卡局长(税务局长),次年购地兴建太湖别墅。造园活动持续到1936年,其子王昆仑为贺父母花甲寿辰,在充山北坡建太湖别墅门楼,并筑齐眉路连接门楼与七十二峰山馆。当时,环湖路和横跨五里湖(蠡湖)的宝界桥均已建成,故齐眉路大大方便了太湖别墅的陆上交通。
▲原太湖别墅的门洞
沿七十二峰山馆北平台西侧的假山而下,可至万方楼二层北平台。万方楼南下湖岸,便是鼋头渚的著名景点“万浪卷雪”——万浪桥。万方楼初建时,正是日寇侵占东北之际,王昆仑引杜甫《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之诗意,将此楼命名为“万方楼”。1935年8月,王昆仑与钱俊瑞等在此召集沪、宁、锡三地读书会革命志士20余人开会三天,讨论抗日救亡大计。“万方楼会议”,也因促进爱国统一战线发展、推动抗日救亡运动而载入史册。
新中国成立后,王心如、王昆仑父子将太湖别墅赠献政府,改为华东军区伤病员疗养院,就是后来的省干疗养院。1958年7月11日,市里发文将原太湖别墅的七十二峰山馆、万方楼等7处房产从省干疗养院划归园林,成为鼋头渚公园的一部分。1986年,七十二峰山馆经全面修缮后,辟为“王昆仑故居”事迹陈列室,时任全国政协主席的邓颖超还亲笔题写了故居的横匾。
2011年,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无锡市委、市政府斥资数百万元重新修缮了“王昆仑故居”。修缮后的王昆仑故居占地一百余平方米,仿歇山式,三面环廊,中有玲珑庭院,面朝烟波浩渺的太湖,后山坡上植满桂花和龙柏,空间开阔,环境幽雅,并增设了“万方楼会议旧址”和“王昆仑与红楼梦”两个展馆,故居前安放着无锡本土青年雕塑家顾飚历时半年多时间精心打磨而成的王昆仑半身石塑像。
方寸邮缘映“万浪夕照”
邮票素有“国家名片”之称,方寸之间,却能体现一个地区的历史、经济、化、风土人情、自然风貌等特色。1997年5月8日,我国发行的FP3《江苏风光》邮资明信片中,表现“太湖”的一枚便是鼋头渚“万浪夕照”,国案是摄影作品,邮票与明信片图案相同,相同图案的明信片共有两种面值,分别是4分和40分。方寸之间,尽展万浪桥之旖旎风光。
夕阳归帆之时
走上万浪桥凌波漫步
看着长浪拍岸
每当湖风吹起,水溅珠飞
傍晚时分
又可见夕阳归舟
颇得渔舟夜泊之趣
编辑:小青梅
来源:素材源自无锡市太湖鼋头渚风景区、无锡史志、滨湖档案、无锡统战,图@无锡廊桥@无锡东侠@滨湖档案@无锡档案局
责编:谢晶
审核:韩燕 王钢
- END -
人文风雅 生活大美
你向往的生活 情调都有
无锡广播电视集团(台)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