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y不City”源自于一种新的旅行打卡方式,用于表达对某个城市的态度或感受,是最近超级爆火的网络用语,已在旅游打卡、时尚穿搭和日常的衣食住行生活等领域悄然流行。
在西安,有这么一个地方,本地人趋之若鹜、外地人茫然不知。这里有西安最传统地道的美食,足以让你“佝偻着进去、扶着墙出来”。这里从清晨到日暮,从这一个黎明到下一个黎明,24小时不间断火爆,更是不少西安“老饕”们的打卡圣地,这里,就是碳水西安美食天堂之名的最终要义——洒金桥。
洒金桥,南起庙后街接大麦市街,北至莲湖路。洒金桥的街东就是如今我们西安城的建城原点。说起“洒金桥”的来历,各种版本简直就跟这条巷弄里的美食一样,众说纷纭、琳琅满目。
其中最著名、流传最广、小编本人最愿意相信的一个版本是说:唐玄宗开元年间,国力盛强、各方朝贺,当时由邠王李守礼负责接待的日本、东罗马等国的使臣。这些国家的使臣每每来大唐觐见时,会携带为数不少的金币作为贺礼。玄宗看见这些金币大喜过望,便命令少府铸造成为大唐的“开元元宝”。“开元元年九月乙卯这一日,玄宗计划宴请王公百僚于承天门,但迟迟不肯宣召觐见。酒过三巡,玄宗觉得戏弄王公大臣特别开心,于是命令手下人在广运门城楼之上向下抛撒这些元宝金币,将其分发给中书门下五品以上官,以及诸司三品以上的官员。嗯......爱钱这件事当然是从古至今都存在的,于是这些大唐朝内的官员们纷纷在广运门下的金水桥前争相捡拾,然后才得以召见开始吃饭。后来这个故事流传了出去,而此处的金水桥也就逐渐被人传称为“洒金桥”。据《唐书·玄宗本纪》记载:西安著名古货币专家陈尊祥曾将珍藏的开元金币献给国家。1982年何家村邠王府遗址就曾出土开元金币,是中国古代货币中最珍贵的一款。
当然了,这两个版本都只是小编一厢情愿而已,毕竟这个“玄宗洒金”“民众拾金”的故事至今没有在任何史籍资料中有过记载,而且关于广运门的确切位置,也有过不同版本。不过,领导喜欢向属下派钱这件事情,相信不管是小编还是读者都很喜闻乐见,所以,小编最爱也最愿意相信的就是这个版本。
图:唐太极宫图(版本之一)
与唐玄宗有关的洒金桥得名版本之二,是说如今的洒金桥位于唐宫城南墙西门广运门和皇城南墙西门含光门之间,是一条专门运输的道路。唐时皇家宫城内各类贵族所需生活物资,米、布、丝、茶等源源不断由江南从水路运抵长安长乐坡下、浐河之上的广运潭,再用牛车从广运潭运抵广运门,进入宫城掖庭宫,供皇家使用。而洒金桥是必经之路,由于运输的东西实在在太多,每次行至洒金桥处,总会叮叮当当从牛车上掉下一些宝贝,这些负责运输的官差和路人就纷纷在此偷偷捡拾,所以他们就将这里称为“洒金桥”。
除了以上两个和玄宗有关的故事版本之外,民间关于“洒金桥”还有多种记载。有人说清朝时期此处居住过不少姓“沙”的人,由于人数众多,街口的桥就叫做“沙家桥”,后来以讹传讹被误称为“洒金桥”;也有人说宋朝时,这里住着一户姓李的三兄弟,每天靠买卖木材为生,有一天三兄弟推车回家,走到一座桥上发现前面一块巨石挡路,任兄弟三个人谁也无法搬动,后来三兄弟合力才将此石搬开。三人一合计,觉得石材也是可以买卖之物,于是将其运回家,谁知第二天发现这块石头竟然变成了一块闪闪发光的金子。于是三人捡到金石的事情流传出去,由于捡到金子的地方恰巧在一座桥上,所以这里边被人唤作“洒金桥”。还有人说这里与“刘海戏金蟾”的历史典故脱不开关系,金蟾在此吐出金币,所以得名“洒金桥”。
不管历史版本如何,如今的“洒金桥”既没有水、也没有桥,有的,只是夜晚金光闪闪的各类美食招牌、霓虹流转。曾经的历史故事也好、如今的美食天堂也罢,都凝结在一条看似普普通通的小巷之内,任过往的游人品评故事、品尝美食,这,也算的是一件幸事吧。
扩
展
阅
读
Expanded Reading
“洒金桥,来了你就敞开肚子“造”
作为地道老西安,小编推荐碳水天堂西安的首站,来西安“咥(音叠,吃的意思)”饭,必须首选“洒金桥”。
胖子甑糕、老马家香酥牛肉饼、回坊刘明柿子糊塔和元宵、志亮蒸饺、马尔乃斯油茶麻花、刘信泡馍小炒、老金家蛋菜夹馍、李唯一肉丸胡辣汤、马二酸汤水饺、杨天玉腊牛羊肉、哈桑烤肉......太多了太多了,小编说着说着,不经意间口水就要流下来了。
嗯,说的再多,也不如各位看官亲临,来来来,又到周末啦,咱们洒金桥美食打卡,走起来!小编也期望,在某一个看似并不华丽的小馆子里,和你们相遇!来一场说见就见的,美食偶遇之旅!
洒金桥
所属区划:莲湖区
位置:城中
起止点:南起庙后街、北至莲湖路
道路方向:南北
长度:约800米
文旅导读——西五台云居寺
云居寺又称西五台,原名安庆寺。位于洒金桥北段西侧,为尼僧道场。
相传唐太宗李世民之母笃信佛教,每年数次前往终南山南五台朝山拜佛,旅途十分劳素,世民为母尽孝,便仿照南五台在宫城广运门以西,太极宫城南墙上沿起伏地势,筑建了五座佛殿,供其母瞻仰朝拜。因共有五个高台,又与终南山南五台遥相呼应,故称西五台。又因该寺上空常见祥云环绕久聚不散,如菩萨显圣,欲又称云居寺。
云居寺历来为尼僧道场。据《西安府志》记载“其台基于唐,创于宋,屡葺于明。由于年代久远,战火频繁,屡毁屡建,究系何代建造,众说不一。
现残存的云居寺殿宇保持着宋代“硬山式”建筑形式,尤其是卧佛殿内卧佛塑像堪称明代塑像珍品。
转自:西安地名协会
下一篇:星级酒店设计公司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