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大暑,上蒸下煮”,自从小暑节气到来以后,确实见证了小暑的“火力”了。虽然现在还是“小热”,没有达到最热的时候(大暑),但也让好些人感觉受不了了。
而且在小暑后,马上就要入伏了。今年的入伏是在7月15日,而且又是“超长版”的三伏天,有老人还说今年的三伏天有60天之久,这是怎么回事呢?
老话还说“入伏三不做,一年病不沾”,那到底是哪三不做呢?希望大家谨遵老祖宗的忠告,千万别干这三件事。
根据“夏至三庚数头伏”的说法,一般夏至节气后第三个庚日就“入伏” 了。其中三伏天又可以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
而初伏也叫头伏、一伏,其起始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标志着炎热的三伏天的真正开始;今年就是7月15日入伏,然后到7月24日。
中伏则是在夏至后第四个庚日,有的年份为十天,有的年份则延长至二十天,今年的中伏便是那二十天的“加长版”,从7月25日到8月13日,整整是20天。
而末伏则于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开始,预示着暑气渐消,但余温尚存,它也是十天,从8月14日开始,8月24日就出伏了。整个三伏天,如同一场漫长的高温马拉松,考验着每个人的身心状态。
之所以说今年的三伏天有60天,那是因为在民间还有“伏前”和“伏后”的说法,也分别是十天。就入伏前十天和出伏后这十天,因此这样算下来整个三伏天就是从7月5日就开始属于“三伏天”的范畴了。而且出伏以后,后面也不会马上降温,还有“秋后一伏,热死老牛”的说法。
在我国民间,关于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一段时间,也被认为是最危险的,只因在伏天的时候气温高、湿度大,是又热又闷,这个期间人不仅会感觉浑身不舒服,同时还特别容易感冒生病,如果不注意就还可能引起一些其他的基础病复发。
而古人很注重养生,特别是对三伏天是非常看重的,就根据长期的经验,总结了“入伏三不做,一年病不沾”的经验,这也是给后人参考,避开一些误区的。那到底是哪“三不做”呢?
什么是“过度贪凉”呢?这里的贪凉,就是为了自己身体舒服,或者是凉快,从而做了一些对身体不利的事情。
比如很多人在酷热夏季的时候,会用空调、风扇来给自己降温,这些如今也是夏季必不可少的“避暑神器”。适当的吹吹风扇,吹下空调是对降暑有好处,也会让我们感觉舒服。
然而,长时间处于低温环境中,不仅会让身体逐渐失去对高温的适应能力,更容易导致湿邪入侵,引发感冒、关节疼痛等问题。
比如有些人怕热,就整日待在空调的房间里,而且温度还降的很低。有些人就是用风扇长时间对着自己吹等。这些都是对身体不妥的,时间长了就容易有“空调病”,或者是出现头痛、头晕、身体关节痛等。
因此,适度使用空调,保持室内外温差不宜过大,并且要做到,就算是待在空调房里面,也要定期开窗通风,让自然风带走室内的湿气与闷热,是保护身体免受湿邪侵扰的关键。
同时,要避免直接对着风口吹,特别是睡觉的时候,可不能赤膊,或者是让风扇、空调对着身体吹,我们可以穿着轻薄透气的衣物,或者是用毯子、空调被盖在腹部,这也是防暑降温的明智之举。
夏日里,一杯冰镇的饮料或一块冰凉的西瓜,总能瞬间带走身体的燥热。这也是生活中最常见的,尤其是从户外回来了,冰镇的可乐、西瓜等就是最佳的解暑食物。
然而,贪食冷饮,过量摄入生冷食物,却会给肠胃带来沉重的负担。冷饮会刺激胃黏膜,导致血管收缩,影响消化液的分泌,长期以往易引发胃炎、胃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
同时还要注意,在入伏以后饮食也要清淡为主,不要吃太多的辛辣、刺激的食物,比如烧烤、太油腻的食物等,这些都会加重肠胃的负担。
因此,在享受清凉的同时,也要控制摄入量,尽量选择常温或微凉的食物,并且饮食以清淡为主,并且忌讳暴饮暴食等,保持饮食的均衡与节制。
夏季昼长夜短,加之高温难耐,很多人容易出现熬夜、睡眠不足的情况。有的年轻人时间一长,就养成了晚上睡不着,白天却睡不醒,就会看起来精神状态很差。
然而,“黑白颠倒”的生活作息,不仅会扰乱人体的生物钟,影响内分泌系统的正常运作,还会削弱免疫力,增加患病风险。
估计不少人也都有听说过,现在的年轻人压力大,有些人长时间加班、熬夜等,因为睡眠不足,然后自己也没有重视,引起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时间一长就容易猝死,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也有不少,希望大家引起重视。
因此,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尽量在晚上11点前入睡,而且为了确保充足的睡眠,建议在中午的时候也要抽空睡一会,哪怕睡不着,闭目养神也对身体有好处。这也是缓解夏日疲劳、补充精力的好方法。
总之,就是充足的睡眠,对于维持身体健康、提高工作学习效率至关重要。
今年又是“加长版”的三伏天,如果按照民间的说法,那一共就是60天,而现在就已经开始了,希望大家引起重视,要牢记老祖宗的忠告,谨遵这“入伏三不做”,即不过度贪凉、不贪吃冷饮、不“黑白颠倒”,让我们在炎炎夏日中也能保持身心的健康与平衡。
同时,合理安排工作与休息,保持良好的心态与情绪,也是度过难熬夏季的重要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