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小面”寻根,《小面赋》增香
“重庆人口三千万,不吃小面无几人。”7月8日上午,著名作家虹影现身在宋小面解放碑店的开业现场,与之同时现身的还有她所著的《小面赋》。
天赐温泉国际控股集团执行董事兼集团总裁杨云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重庆,小面有着成千上万家,色香味各有千秋,“宋小面”只是一个新生的品牌,但从诞生之日起,便主动担负起了去寻找重庆小面文化的责任,因为“有历史有故事的小面,才是真正的重庆小面”。
她介绍说,面条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市井小吃,其起源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商朝,当时被称为“冷淘”或“汤饼”。直到南宋末年才被正式称为“面条”,而重庆的面条文化,也可溯源到宋代,这也是“宋小面”品牌的来源。
杨云帆的父亲杨长林是重庆餐饮界的知名人物,40年前即开始经营金谷园酒楼、巴渝茶楼、佛图关豆花村餐厅、渝中区鑫安大酒店等,其后又将业务拓展到九龙坡天赐温泉、璧山天赐华汤森林温泉、四川剑门关温泉、北京等地,在每一个场所经营时,均有一碗香味扑鼻的重庆小面。
杨长林也接受了记者采访,他说自己商业上不敢称成功者,但对于“美食家”的称谓自己是受之无愧的。这些年他游遍世界,品尝各国美食,全球共有130家左右的米其林3星餐厅,他品尝了近60%,并从中得到对美食制作的感悟和自我反思:重庆的小面应该走到一个什么样的新高度?可以去作什么样的文化呈现?
宋小面的诞生经历了十多年的酝酿,去年才开出第一家店,很快就在法国巴黎、意大利罗马等地开分店营业,今年初回到重庆“扎根”,在璧山开店,7月8日终于到解放碑竖起了招牌。据了解,今年2月,“宋小面”荣获“新重庆小面50强”评选第1名。对于一个新品牌获得第一,外界难免会有着各种质疑,对此杨云帆很坦然:“重庆每一家小面都有开张的一天,都有品牌诞生的一天,那么多前辈走过的路,我们这一代没必要都必须再去趟一次,不是只有坐在街沿的板凳面才能代表重庆小面,我们更应该对传统小面在文化、装修、制作、食材等方面进行大幅升级,有继承更有发展,才能将它作为一种独有的餐饮形态推向世界。这个第一名,其实是我们很多小面经营者所认同的未来重庆小面的发展方向。”
杨长林介绍说,虹影是自己多年的好友,她也长期在海外生活,又有着浓厚的重庆情愫,我们始终对重庆小面怀揣着深厚的情感,在得知老友对重庆小面的历史探寻和食材研究,以及未来的市场研判后,她也认为重庆小面不仅是一种极有影响力的美食,更是一种可以传播的饮食文化,欣然提笔写下了这篇《小面赋》。
重庆市新闻媒体作协名誉主席许大立也很感慨,他说,重庆小面的确不应该是街边一高一矮两个板凳的固有形象,也不应该是麻辣的固有味道,其实重庆在小面的产业发展上早就“遥遥领先”了:“2000多年前云阳制面技艺随着云安盐业兴旺而诞生,‘一泉流白玉,万里走黄金,汤溪两岸汤饼飘香’,改革开放以来,云阳人背着云阳面机,凭着一手技艺,走南闯北,20万云阳面匠为200多个城市的人匠造出安全、可口的面食制品,占据了七成市场。”
“宋小面”在作商业上的有益尝试,虹影的《小面赋》也在飘香,或许随着重庆小面业态的发展,还应该有更多的与小面相关的文学作品诞生。许大立说:“商业与文学都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互相促进,格外美丽。”
上游新闻记者 陈泰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