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铁打的茅五,流水的三”。
茅台、五粮液现在是我国两大香型中响当当的老大哥。
但你知道吗?现在的“茅老大”曾经也是“差生”。
众所周知,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促进我国白酒界发展,分别在1952年、1963年、1979年、1984年、1989年举办了5次全国评酒大会,其中,最受推崇的是第二届,当时评出了“八大名酒”。
为何第二届最受推崇?
1952年,新中国成立不久,百废待兴,很多酒企还没恢复生产,评酒是为了引导消费,评定标准未定,能上榜的酒水都是历史感很厚重的酒水。
而1963年,我国白酒界已经逐渐进入平稳,评测白酒也更理性,因为上一次评酒大会胜出的酒水“卖”疯了,所以本次参加评比的酒企也更多,也挑选了专业评酒师盲品,因此这一届的评比是最具有“公信力”的。
茅台只排名第5?难道有暗箱操作?
这个其实是真的!当年我国外交官宴请国外记者的时候用的就是此酒,并声称这是我国最好的酒水(茅台在第一届排名第1),当时说的时候,还不知道,第二届评比的结果已经登报了。
作者看完报纸后,反问:中国最好的酒不是五粮液?
外交部很重视这个结果,于是组着复测,也是盲品,结果还是跟结果一样。
既然是盲测,显然是没有暗箱操作的,咋回事?分析后,跟这2点有很大关系。
第一:测评的标准
这一届白酒评比的标准是根据“色、香、味”来定,更侧重香味,茅台就是吃了这点的亏。
第二:原料的缘故
而酒香是跟什么相关的?原料、工艺、陈放、酿酒师的调酒技术等。
其实,陈放无所谓,一如既往,工艺、酿酒师随着时间的发展也是不断精进的,关键就在于“原料”。
新中国初,人们温饱尚成问题,粮食很少,再加上茅台酒的原料格外讲究,大曲坤沙优级酱香酒,必须采用淀粉含量高达88%、破损率不到20%的红缨子糯高粱。
此高粱,茅台镇特产,其中的高单宁(多元酚类化合物)含量,配合出彩的工艺,酿造出来特别香!
肉少狼多,很多人都在争抢这块资源,于是有人提议将高粱磨碎,这样酿酒时间短,出酒率高,成本也低了,还能多纳税,何乐而不为?
常年喝酱酒的朋友都知道,坤沙酒,碎砂酒的档次差的不是一星半点,碎砂酒不就是标准的茅台王子酒?还好当时参选酱酒的只有茅台一家,顺理成章入选名酒,不过,排名只能靠后了。
坤沙碎砂真的区别这么大吗?
喝酒还是得选坤沙,坤沙不是飞天吗?照现在的价格,很多人都承受不住。
其实,当年提高茅台产能这个问题很多人都在关注,解决办法也有很多,比如“易地茅台酒厂”,1953年建厂的前国营贵定酒厂就参与解决过这个问题。
这个酒厂也算是底蕴深厚,距今已有近70年历史,1981年,在当地轻工所的帮助下,融合了13株茅台菌种,“贵常春”诞生!
含着金钥匙,再加上老酿酒师出色的手艺,酿出的酒水茅香十足,陈香浓郁。
这使其多次荣获全国各地评酒场合的“金奖、银奖、推荐酒”,还迅速抢占了市场,短短几年,响彻大江南北20多个省份,多次带领酒厂成为当地“纳税大户”,名副其实的国营企业支柱。
到了现今,更是大曲坤沙工艺,1年经历9蒸8煮7取酒,再将新酒陈放6年,最后勾以10年老酒的品质,开瓶爆香!即使不陈放,也是香彻心扉,跟朋友酒桌喝酒,都有面子。
只可惜,因为老酒厂的理念,少做宣传,坚持酒质,导致名气不高,要是与时俱进,宣传、品质两手抓的话,现在必定也能冲一冲一线,二线佳酿了。
写到最后,我想说的是,时代不同,发展不同,结果也不同,名酒如此,小牌亦是,而对于我们喝酒人来说,只要酒好,纯粮酿,不上头,即是上等,您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