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是人生存的基本需求,更是提高生活品质的精神追求。中国地大物博,南北美食各有差异,其内在反映的正是不同地方的生活气息和民风民俗。南方饮食多精致细腻,讲究食物之外的情调,餐具、环境也是毫不马虎,令人赏心悦目。90岁奶奶做了大半辈子的美食,小时候吃着高兴,现在我边吃边哭。北方的饮食则多讲究火候,同样的食材能推陈出新,别具特色。有人说,没有什么事情是一道美食所不能解决的,如果有,那就两道。学几道特色菜品不仅让味蕾更加享受,更让生活丰富多彩。
我的老家,是在一个周山环绕的小村子里,这里的村民基本上都是饥荒年代逃荒过来的,这里原本是一个土匪生活的寨子,后来改革开放,手脚土匪后,国家就把这一群难民安排在了这里生活,依山傍水,有耕地也不至于这么多人无家可归,饿死在路上。奶奶是寨子旁边村里一个地主的小女儿,小时候几乎没出过门,还裹得有小脚,三寸金莲,印证着古老的习俗。后来地主破落,奶奶嫁给了给他们家放羊的爷爷,还带出来了十几只羊,和一台纺织机,算是结婚了。
奶奶这一辈子都没有干过农活,只在家里织布,连饭都不会做的她,被外人嘲笑着,但是爷爷不在意,而是加倍的宠着奶奶,爷爷做饭,爷爷一个人下地干活,爷爷还负责带孩子,有时候一个箩筐挑两个孩子就去地里面干活了,说是怕奶奶在家累着,她那么柔弱的身板,经不起几个孩子的折腾。的确,奶奶的身板瘦小又羸弱,后来奶奶学会了做饭,唯一会做的就是这个烙菜馍,也是爷爷最爱吃的菜。这一做就是几十年,爷爷依旧爱吃,奶奶依旧爱做。
小时候每次放学不想回家的时候,就去奶奶家蹭饭,只要是这个季节去,三次有两次都是做的这个饭菜,那时候就觉得挺好吃的,长大离家后,还挺怀念这个烙菜馍的。为什么是这个季节才会做的,因为红薯叶只有这个季节有,没错,菜馍是红薯叶做的馅儿,糯糯的很好吃。而且奶奶放的菜很多每次说起来都会说,你爷爷喜欢吃肉,不喜欢吃蔬菜,但只喜欢吃这个菜馍,我多加点儿菜,他就能多吃点儿蔬菜,对身体好。
后来,爷爷因为直肠癌去世,留下奶奶一个人,她依然会经常做这道美食,只是吃的人不一样了,换成了我爸爸或者我们。今年回家,奶奶依旧嚷嚷着要做菜馍,被爸爸拦下的她眼里有了泪光,没办法,由着她把,只是怕她累着,一家人都在帮忙,菜馍烙好了,味道依然是那时候的味道,感觉却不是那时候的感觉了,小时候吃着高兴,现在我边吃边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