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着雪白大褂,头戴厨师高帽,摊开硅胶桌垫,拿出刀铲盆筛,一众工具放得整整齐齐。无论是在社区、村活动室,幼儿园还是老年大学的教室,67岁的糕点师傅张丽英每一次亮相都很专业。
张丽英,国家中式一级面点师,做了30多年糕点,依旧内心火热,乐此不疲。她边教边做,和面、炒馅、制作一条龙,从不失手,等到成品出锅时,无论学生是幼儿园的小朋友还是头发花白的同龄人,都忍不住对她竖起大拇指。
67岁的糕点师傅张丽英
张丽英大约是25岁开始接触糕点制作的。她从小跟着父母下放到江苏常熟王市的农村,初中毕业后一直在家待业,直到父亲退休才顶班进了王市穗香糕饼工厂,因此格外珍惜。初到糕饼工厂,她就去帮忙烧煤,白脸蛋天天变成墨黑的包公脸;到了进货的时候,她又和汉子们一起进货搬货,一百公斤一麻袋的大米搬不动就咬牙搬。她还做起了别人看不上的酒酿饼——因为要边焊饼边叫卖,青年学徒没人愿意干,只有张丽英把这活接了下来。吃得了苦,又肯动脑,慢慢地她就把师傅的手艺一样样学到了:鲜肉月饼、雪片糕、开花饼、油条、煎团……啥也不会的小姑娘成了做糕点的一把好手。
几年后,工厂生意渐渐冷清,走的走、退休的退休,张丽英“跳槽”到了新兴的可乐餐厅。那可乐餐厅是当年常熟城里唯一一家有西式蛋糕的点心店,逢年过节买蛋糕都要排长队,可谓红极一时。张丽英刚从乡下上城,就进了如此洋派的餐饮店,倒也没怕。可一起做工的城里姑娘们认为她不会做点心,于是派她去打蛋。前三个月,她的任务就是把一个个鸡蛋打到碗里。张丽英认认真真,从早上打到晚上,胳膊酸得抬不起来。正是三九腊月,因为整天接触冰冷的蛋液,手上的冻疮烂破了皮,她咬牙坚持不请假。
没想到,转机很快就来了。店里高薪聘请的上海师傅来上课,让伙计们打下手。“其他人都不会,只有我,啪啪啪,就跟发牌一样,蛋挞皮子横平竖直,一张张放得服帖。”张丽英说,这都是当年在工厂练出来的。从此,上海师傅对这姑娘刮目相看,就把制作小件的技艺都传授给了她——蛋挞、蝴蝶酥、水果塔、曲奇饼干、羊角酥、巧克力贝壳……她由此成了常熟第一批掌握西点技艺的人之一。
当年的可乐餐厅有多红火,张丽英就有多忙。工作时间是早上6时到晚上6时,从上班站到下班,累到能站着做梦。尽管如此,张丽英还要偷偷“加班”。师傅没传授裱花技艺,她就捡了店里剩下的裱花袋回家偷偷练——等哄完孩子练完裱花,午夜早已过了。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的裱花技艺就这样成熟起来。
到了20世纪九十年代,可乐餐厅因经营不善而散伙,张丽英又去了常熟大酒店。原定三个月的试用期,她只用一个月就转正了,实力可见一斑。那时住大酒店的多是外商,每天早餐都要有丰盛的自助:四样粥、两样面,再加馄饨、团子、各式馒头、糕点、西点……她学贯中西的糕饼技艺刚好派上了用场。有时她还接到任务,要给外商做生日蛋糕。她不会英文就去向专家请教,给蛋糕裱上不同语言的“生日快乐”。其间,她还拿到了一级面点师的证书,并多次代表常熟外出比赛,她做的椰蓉月饼、盘香饼等点心为常熟捧回了不止一个一等奖。
张丽英热心地把自己的传统手艺传授给大家
从传统美味到西式糕点,从小作坊到大酒店,张丽英的成长轨迹也是这座城市成长印记的缩影。等到她正式退休时,各类中西点心已随处可见,可张丽英还是喜欢自己做,自己研究。她还毛遂自荐,成了老年大学的一名糕点老师,可受欢迎了。
在学生眼里,张丽英不仅“样样会”,而且“接地气”,“小红书”“下厨房”等App上流行的东西她都会做。在同事眼里,她不仅手艺高,而且人品好。社区、村里请她去帮忙,她就大包小包背着一大堆工具,骑电瓶车或坐公交去“送教”,最远送到了东张,光路上来回就要两个小时。有时候社区搞活动需要做点心,动辄两三百个,烤箱又不够,张丽英就一批一批耐着性子烤上几个小时,总是第一个来,最后一个走……张丽英还是个有心人,她在老年大学的“中西面点班”每期开课,“石梅盘香饼”是必修科目,她希望常熟的老手艺能够传承下去。
“我感觉以前那些苦没白吃,到现在还能发挥余热,老了还能上讲台,真的很满足。”那些吃过的苦已成往事,可这份事业的甜蜜却保留了下来,让张丽英感到无比幸福。来源:江苏省常熟市融媒体中心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熟市融媒体中心 作者:陈竞之 媒体选稿编辑:李俊锋 系知名文化传媒人、新媒体运营师、高级摄影师、《现代苏州》杂志特约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