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多次听到浮山森林公园的消息。日前与老伴游了一次浮山。我们是从劲松三路的入口进入景区的,道路两旁的路牌上,有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有写陆游诗句的,未见主景,先有古意。
转过山脚,一面镜湖展现在眼前:湖中有五座正在喷水的喷泉、湖边装有木栈道、湖内金红色的游鱼或屹然不动,或俶尔远逝。
对面的高坡上沿湖建有一座轩廊,坐轩上,山风徐来,甚是清新。此处名为桃花坞,四周遍植桃树,若是在桃花盛开的时候来此,在春风荡漾的灼灼花海中徜徉,该是多么美好的一处美景。桃花坞,不由使人联想到唐伯虎,其实真正唐伯虎的人生际遇,并不如传说中那么浪漫传奇。
由此向上,爬上一道高坡,场面顿时敞亮起来:一畦一畦的小花、小树,整整齐齐地排成方阵,顺着坡度,伸向远方。谷底的广场上,有人着装踏着鼓点在扭秧歌。在畦边的长椅上稍事休息,这时才发现畦内的小桃树已结了不少的小桃。
再向左走,便来到溪缘桥,公园的一个重要的节点:由此向下建有四溪:即凝翠溪、源隐溪、逸趣溪、芳汀溪。由于溪水干涸,此时不是赏溪的时候。
峰回路转,转过一座小丘,便到了文翠湖。较大的湖面,一抹如镜,水源竟是半山岩中泻下的一道飞瀑,它一折三叠,发出潺潺的水声。
水经过一座精致的汉白玉拱桥下注入湖中。桥与湖中的倒影甚美,若是月夜,在一轮明月的辉映下,那更有一番古意清趣。
旁边的小丘上,还建有一座小亭,坐亭上,听瀑观湖,真有超然物外之感。这处景观应该是浮山森林公园最具中国古典园林特色的所在吧。
从此向下行,就来到另一处景观:绿道。这是从谷底壁凿出来的一块空间,一侧岩壁上布满淡粉色的蔷薇花,构成一幅硕大的影幕,游人至此,不由得驻足观赏、拍照。其间蜂蝶飞舞,春意热闹。我看到此幕之上,还有两层平台,上植迎春。若是冬末春初,此处定是迎春的绝佳处。
由此爬上一道高坡,便到了松山望,这里是松的世界,宛若北京香山的知松园:葱绿、深绿汇织成一片。微风吹来,引起松涛阵阵、夹着淡淡的松香。
放眼望浮山,峰岭迭起,一字排开,各自独立,各具情态。从劲松三路方向数起,约十四个山头,我称其为“浮山十四峰”。其中一峰有六块巨石,并肩而立,这是“仙女峯”,或曰:应是七天仙女吧?那是因为其中一位仙女爱慕人间生活,下凡去了。
还有一座山顶酷似一尊狮头,它怒目圆睁,呈怒吼状。更有一峰,像一位老者,他手搭凉棚,注视着石老人方向,好像在向刚出海归来渔船问道:“喂,老兄,今日渔获可丰?”前些年,我多次从上海乘船回家,船入胶州湾,即看见此山半隐半现的浮在云端,这是浮山山名的由来吧?
今日初游,从劲松七路而出,到此结束。我的游览方略是:第二段,由此为起点,继续前行:穿隧道,折向南面而游。是我传统地爬浮山路线,在大饥荒的1960年,我多次跟二哥拾野菜,走过孤零零的25中,过大尧、穿逍遥,来到浮山脚下。
在此角度看浮山,只能看到一座高山,用得着苏东坡的那句诗:“横看成岭侧成峰”。此峰的最高处,有一块巨大的岩石,其顶端有一小平台,可容三,二人,我是在二哥的帮助下登顶的。
嗬,山顶天风阵阵,将两手高擎空中,好似抓了两把撺花。前海的粼粼波光、栈桥直插波涛中、天主教堂的十字架熠熠生辉、各色建筑一览无余,真是青岛市区一望收。90年代也有几次登浮山,那时村庄已消失,我是从宁夏路血站旁登山的,半山腰的岩石旁,有许多人在此接山岩渗出的矿泉水。
若要看浮山的人文景观,只有到青大三路登山了。这里有国学大师康有为的墓、山大名教授王揖唐的墓,康墓原在李村的佛耳崖。“文化大革命”中被掘墓,颅骨被游街示众。浩劫后被重新安葬于浮山。
还有荒草庵,是一位曾姓道士所建,此人是曾国藩的后人,20年代曾在芙蓉山建了一所不大的道观,多年后成为芙蓉山小学的校长办公室。70年代我曾到过这间办公室,地面上铺着图案精美的地砖。
50年代的一个正月里,我姐姐,哥哥还约了同学,去浮山荒草庵游玩。因为我小,不肯带我去。黄昏时才回家,说荒草庵不大,仅几间房子,很古朴、很荒凉,杂草没膝,庙外的小桥旁有一口井。他们将所带的一个馒头,送给了老道。
我计划着游遍整个浮山森林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