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饮食文化更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独特的饮食习俗和宴饮礼仪。古人对待客之道,餐饮礼仪,甚至小到食器摆放都非常讲究。
今天要探讨的这句俗语“菜不摆三,筷不成五,席不坐六”,蕴含了古人的礼仪规范和文化内涵。
一、菜不摆三
“菜不摆三”这一规矩源于古人祭祀活动的习俗。古时候,当自然灾害发生时,古人会认为这是触怒了神明来惩罚民间,于是他们就会通过祭祀活动来祈求平安。
祭祀活动中,通常以牛、羊、豕三种牲口为供品,而数字“三”也成为了祭祀的标准,如贡品数、叩首数、烧香数等。所以在人们的餐桌上摆三道菜被认为是犯了大忌,会被视为对神明的亵渎,也是对客人的不尊重。
此外,“三”谐音“散”,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团圆是美满的象征,而“散”则意味着分离,不吉利。
所以古人在请客吃饭时,把不能摆三道菜上桌,视为一个重要的宴客礼仪规范。
二、筷不成五
“筷不成五”是指古人在使用筷子时的五种禁忌,包括泪筷、粘筷、横筷、叉筷和倒筷。
1、“泪筷”指没有擦干净、带有水珠的筷子,这样的筷子递给客人,会让客人觉得不舒服。
2、“粘筷”指夹过菜后带有菜汁的筷子,这样的筷子会让客人觉得不被尊重。
3、“横筷”指将筷子横着摆放。在古代餐饮礼仪中,客人将筷子横着摆放表示已经吃好了,不再继续用餐。如果主人提前将筷子横着摆放,则有逐客之意。
4、“叉筷”指将筷子叉在饭中。叉筷是古人祭祀时的做法,这样摆放筷子是对客人的不尊重。
5、“倒筷”指的是递筷子给客人时,将夹菜的一端朝向客人,如果客人没注意直接来用,就属于倒着使用筷子了,会让客人感到尴尬。
所以这五种筷子的错误摆放或递给方式,被视为对客人的不尊重,需要严格规范。
三、席不坐六
“席不坐六”是指古人待客时,一个桌子不能坐六个人。这是因为古时候的餐桌通常是八仙桌,四边等长,每边可以坐两人,总共可以坐八人。
如果只坐六个人,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中会出现主客各坐一个人的情况,就会形成“乌龟席”。尽管乌龟在中国文化中象征长寿,但乌龟还有一个贬义的别称“王八”,让人觉得有伤大雅,所以古人把一个桌子不能坐六个人,也视为重要的礼仪规范。
总结:
俗语“菜不摆三,筷不成五,席不坐六”是古人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餐桌文化的规范,既反映了他们对礼仪的重视,也体现了古人做事循规蹈矩的修养。虽然这些规矩有其历史局限性,但古人的待客之道,对客人的尊重,这种精神还是值得传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