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鲜出炉的碱水粽色泽金黄、香气扑鼻。
每逢端午,彭佛娥会亲手为同事们包粽子。
制作粽子的原料丰富。
包粽子时可以根据个人喜好放入不同的馅料。
水煮的过程中,糯米、红豆、花生、猪肉、咸蛋黄等各种风味融为一体。
端午食粽是客家人过节的传统习俗。
“粽叶榴花角黍香,龙舟五月赛端阳。”端午佳节,走过梅县大街小巷,超市里,小店旁,总少不了粽子的身影。家家户户包粽子、吃粽子是客家人过端午的传统习俗。
早上9时,梅县区金苑酒家的师傅彭佛娥将满满一大锅糯米端上餐桌,打算为同事们包粽子,“糯米是提前泡好的,里面放了红豆和花生,吃起来口感非常丰富”。
彭佛娥提前一天在市场上买好了新鲜的糯米和粽叶,经过两小时左右的浸泡,洁白的糯米已经变成了金黄色。让白糯米穿上“金装”的秘诀藏在浸泡的水中——碱水。
碱水,又称“灰水”。水如其名,由草木灰制成。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客家人不断积累着制作美食的智慧,其一便是就地取材,将房前屋后随处可见的布荆烧成灰烬,用过滤袋装好放在水中反复煮沸,再将水过滤干净,所得的就是碱水。“用碱水做的粽子香软可口,家里的老人和小孩都爱吃。”彭佛娥告诉记者。
糯米、猪肉、咸蛋黄、粽叶……餐桌上,用来制作粽子的材料已经准备齐全。“拿两片粽叶,大一点的放在外层,小一点的放在里层,折成圆锥的形状。加两勺糯米铺底,再加一块猪肉、一粒咸蛋黄,最后添两勺糯米压实。”彭佛娥做粽子已有10余年,她娴熟地展示着包粽子的手艺。
“最关键的是把粽子的两个角按紧,不然煮的时候米饭会‘跑’出来。”彭佛娥一边向身旁的同事讲授包粽子的要领,一边用棉线熟练地打结。不一会儿,盆里的碱水粽已经堆成了一座小山。
近年来,每逢端午,有关粽子咸甜口味的讨论总是不绝于耳。对于善于烹饪佳肴的客家人来说,两种口味可以一次性满足。“喜欢吃咸的,可以吃猪肉粽和咸蛋黄粽;喜欢吃甜的,可以把没有馅料的纯碱水粽蘸着白糖或者蜂蜜吃。”这一次,为兼顾同事们各自的喜好,彭佛娥做了许多不同味道的粽子。
将粽子包好后,下一步是放入清水中煮熟。“从前,我们用柴火灶煮需要4个小时,现在用高压锅煮则要1小时40分钟左右。”彭佛娥说。俗话说,好饭不怕晚。在等待的过程中,水中翻腾的粽子在高温的作用下,一点一滴地吸收粽叶的清香,糯米、红豆、花生、猪肉、咸蛋黄等各种风味融为一体。
终于,热气腾腾的碱水粽新鲜出炉。金黄的色泽,浓郁的香气,软糯的口感让彭佛娥和同事们都大饱口福,他们在餐桌上分享着彼此的故事,笑逐颜开,浓浓情谊在美味中不断生长。
文:南方日报记者许文浩
图:南方日报记者何森垚
通讯员冯森达王雅傅思林
上一篇:原创 端午前鲜嫩营养全享美食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