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政策支持保障
推动重点景区建设
省政协委员、忻州市政协主席
范建民
加强文物保护和活化利用、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是发挥三晋大地历史悠远、文物浩繁得天独厚优势,打造文旅支柱产业的迫切需要。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旅产业发展,出台了《关于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将深化龙头景区改革,进一步推进云冈石窟、五台山、平遥古城、关公故里等文化旅游景区理顺管理体制、经营机制,探索建立政府做“生态”、景区做“平台”、市场做“业态”的开发运营管理体系,打造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
忻州市围绕建设五台山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积极实施我省旅游景区梯次打造培育计划,坚持以文促旅、文旅融合,统筹谋划,持续推动项目建设,景区发展呈现良好态势,带动辐射作用不断彰显。2023年,五台山景区接待游客600多万人次,门票收入近7亿元。然而,作为全省的龙头景区之一,对标国内外同类型头部景区,在资源挖掘、机制创新、市场开发、景区建设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需进一步提升五台山景区品质,促进文物保护和活化利用,发挥好龙头景区作用。为此建议:
加大对五台山景区及周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政策支持力度。随着游客的快速增长,特别是雄忻高铁的建成运营后,五台山客流量将大幅增长,现有路网等配套基础设施不能很好满足需求。但由于部分配套项目审批层级高、周期长,对项目的推进造成一定影响。建议省级相关部门一方面加快省级有关审批事项的办理进度,另一方面帮助协调国家部委加快部委审批事项的办理速度。
设立专项保护资金,持续加大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投入。五台山作为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地,保护区范围广,区内文物数量多、层级高。多年来,忻州市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方针,持续加大对五台山文化景观遗产地的保护和投入力度。《山西省五台山文化景观保护条例》出台在即,景区在文物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还需投入大量资金。为实现对五台山文化遗产的“永久保存、永续利用”,省级财政可设立五台山世界文化景观遗产专项保护资金,用于对遗产地的保护。
发挥大同对接京津冀桥头堡优势
加快建设国际旅游门户城市
省政协委员、大同市政协副主席
张海兵
大同作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历史文化底蕴厚重、文化遗存丰富。近年来,大同以建设国际旅游门户城市为目标,通过多平台宣传、建立省外合作、加强文创产品开发等措施,对接京津冀成效明显。今年,我省将大同列为重点打造的3个国际旅游门户城市之一,支持大同打造对接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桥头堡,为大同文旅发展带来新的契机。但是,依然存在运营机制不顺畅、配套设施不完善、文旅融合程度低等问题。为此建议: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充分释放市场活力。要以太原、大同、运城三个旅游热点门户城市为试点,研究理顺文旅、文物、宗教等相关职能部门权力和职责的措施办法,完善条块管理机制、工作协调对接机制。要深化“放管服”改革,鼓励市县政府全方位开放本地区旅游基础设施投融资市场,调动各类资本和社会力量参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要出台扶持政策,帮助市县协调解决项目用地、金融支持、人才保障、招商引资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同时,在争取国家有关资金政策方面,进一步加大指导协调力度。
完善配套设施建设,升级公共服务体系。要完善旅游交通网,支持规划建设大同古城至云冈石窟旅游轨道交通,市区到恒山、悬空寺和长城一号旅游公路的旅游专线,对重点景区连接线建设给予省财政支持。要支持恒山申报5A级景区,加大省财政对恒山景区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资金扶持力度,在游客较为集中的中转地增设旅游集散中心。要支持大同发展餐饮住宿业,帮助引入更多优质的餐饮和住宿品牌企业,优化游客住房和餐饮服务品质,以满足游客多样化的需求。
推进文旅深度融合,打造文旅新业态。要统筹挖掘全省文化资源。鼓励市县在旅游相关产品设计中充分融入当地特色元素,避免同质化竞争,提高特色文旅效应。要加强技术赋能。依托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深化全省“文化+旅游”发展战略,延长文旅产业链条。要坚持市场导向。从省级层面帮助大同全面对接京津冀地区文旅机构和企业,支持大同与京津冀文旅机构和企业对接合作,培育更多的骨干企业、领军企业,推动全省文化和旅游跨地区跨产业做优做强。
|编辑:袁 君
|来源:山西政协报
▶全国政协十四届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举行全体会议
▶李思进带队在晋中市调研
▶省政协十三届七次常委会议大会发言摘编(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