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綜合報道】臺灣有很多夜市,但販賣的東西大同小異。不過,近日有臺灣網友發現,臺北士林夜市有攤販開賣南京的傳統小吃“梅花糕”,特殊的口感迅速在網上引起討論,吸引大批民眾前去品嘗。
據臺灣聯合新聞網日前報道,有臺灣網友在小紅書上發文透露,去臺北士林夜市尋覓美食時,發現有攤販在賣大陸傳統點心“梅花糕”,有紅豆泥、芋泥和起司玉米3種餡料可以選擇。鋪上一層用糯米粉制成的米漿,上面撒上紅棗、蘿卜幹、玉米和小湯圓等小料,最後蓋上鐵蓋加熱幾分鐘即可出爐。該網友直呼自己很幸運,居然碰上攤販擺攤的第一天,“終於吃到常常在網絡上刷到的梅花糕,吃起來甜甜糯糯,熱乎乎的,很適合冬天”。他在文中透露,老板是親自去南京學的正宗梅花糕,目前紅豆、芋泥口味一份是50元新臺幣,起司玉米則是60元。臺美食博主莉莉安隨後去探店,稱贊梅花糕軟糯香甜,下方餅皮口感酥脆。臺灣中時電子報也派記者前去探訪,發現購買人潮“排到爆”。老板是現年29歲的連先生,曾在大陸多地做過小吃生意,後來和湖北籍妻子的朋友學習梅花糕制作技藝。今年因父親確診咽喉癌,決定返臺照顧父親。他說,臺灣餐飲市場普遍低薪,因此決定自己創業,沒料到開業不久就爆紅。記者現場詢問男女大學生給梅花糕打幾分,結果男生給出9分,女生給8.5分,並直呼“好吃”。報道稱,到晚上8時許,前來購買的民眾仍絡繹不絕,即便號碼牌早已拿光,人潮還是將攤子團團包圍。
其實在梅花糕之前,今年有不少大陸小吃已經在島內流行開來。農歷春節前夕,綠營側翼曾大張旗鼓地批評大陸螺螄粉“入侵”臺灣,接著民進黨當局要求下架。但就算螺螄粉被查禁,島內夜市又興起起源於河南地區的“熱奶寶”——溫熱的血糯米抹上奶油頂,再配上美觀又美味的小料,被稱作“冬天的冰淇淋”。即使在“綠到出汁”的南部夜市,掛上“河南美食”“抖音熱銷”等宣傳語,銷量還是賣到爆。還有海底撈、酸菜魚,以及四處可見的肉夾饃、煎餅果子等。今年夏天,一名臺灣網友發帖稱,以前不管是在流動夜市還是固定夜市,比較常見的都是臺式、越式、日式、泰式或意式小吃,幾乎不見大陸小吃,但最近逛夜市發現“大陸小吃越來越多”,像雙皮奶、螺螄粉等美食在臺灣市場越來越流行。不少網友留言稱,其實臺灣很多食品都源自大陸,“蔥油餅什麼的都是”,“蚵仔煎、豬血湯原本就是福建小吃”。有臺媒稱,大陸魔芋爽在島內中小學生群體中更是早就流行,連傢長吃過後都愛上,開始在淘寶團購。嗅覺靈敏的臺灣商人聞到商機,紛紛將大陸零食引進臺灣,上架於各大賣場和便利店,全臺夜市也能看到擺攤販售。
臺灣雜志《獨傢報道》刊發的一篇文章稱,大陸的零食、小吃“逆襲”臺灣,並不是什麼新鮮事,而是兩岸關系實力翻轉之後的縮影,也是大陸崛起後軟實力輻射的自然現象。過去臺灣美食聞名遐邇,不少大陸遊客去臺灣,就是要品嘗地道的臺灣佳肴。臺灣也曾是創新小吃的發源地,例如珍珠奶茶,風靡大陸又走紅日本。然而民進黨執行“抗中”路線近8年,“抗”到最後結果反而令大陸的零食小吃成為臺灣地攤經濟的靈感源泉,不隻拯救瞭靠擺攤為生的小販,還滿足瞭無數臺灣年輕人求新求變的味蕾。文章稱,將大陸小吃引進臺灣的“鼻祖”,有些是兩岸婚姻的大陸配偶,有些是曾在大陸求學就業的臺灣人,在當地學習後再帶回臺灣。在大陸融合發展的方針推出之前,兩岸民間早就隨著民眾生活往來,在小吃美食上融合發展瞭,“這些文化現象看似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放進兩岸的歷史長河來看,體現的是文化政治等級的大事”。
“當大陸小吃現身臺灣街頭”,臺灣《旺報》17日以此為題發表社評稱,兩岸血脈相通、文化同根,即便新冠疫情暴發後兩岸民眾往來交流的活動幾乎陷入停擺,但兩岸青年人在美食方面的交流實則更加緊密。首先,隨著社交平臺的發展,網絡科技為美食資訊的傳播提供瞭可能。其次,“多元混融”已成為中華飲食文化的時代特色,為兩岸美食創新融合開辟瞭發展新空間。文章稱,小吃的尋常味是人們對食物的感知,也是對日常生活點滴累積的記憶。千人千味,但口有同好,這是歷史的記憶、DNA的痕跡,“味道與生活的緊密交織,使飲食文化透出一種無形的力量,這一力量跨越族群與世代的感情聯結,溫暖著兩岸的人心。兩岸民眾可以多參與到發現美食的交流中來,共同激發中華飲食文化的生機與活力”。(張 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