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飲食中常見的山楂、銀耳、葛根、土茯苓等都是食藥同源的養生佳品,廣東人愛的老火靚湯也是食藥同源的特色。冬季養生吃什麼?不同體質怎麼吃?在12月24日的“2023廣東省科普作傢協會食藥同源健康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暨首屆中醫養生與南藥科技科普發展研討會”上,多位中醫專傢教大傢如何“吃”出健康。
養生要順四時之序,冬季養生要養腎
近日,廣東“官宣入冬”,中醫對冬季養生也有特別要求。食藥同源健康專業委員會(下稱“專委會”)首屆主任委員、廣東省中醫院主任醫師胡世雲指出,養生要順時而為,不可逆四時運轉規則。他認為不同季節有不同的養生重點,並用“冬季進補,來年打虎”這一俗語指出冬季養生的重要性。談及冬季養生的飲食和生活習慣,胡世雲強調瞭冬季是養腎的時節。他指出冬季養生的原則是“早臥晚起,必待日光”。由於冬季戶外寒冷,人體陽氣藏於體內,要少動多食以涵養陽氣、培補精氣,養腎臟順應節氣,盡量在較溫暖的時間進行戶外活動、多曬太陽。在飲食方面,冬季飲食應遵循“秋冬養陰”、“養腎防寒”、“無擾乎陽”的原則,飲食以滋陰潛陽、增加熱量為主。在冬天裡,要少食用咸味食品,以防腎水過旺;多吃些苦味食物,以補益心臟,增強腎臟功能,常用食物如橘子、豬肝、羊肝、大頭菜、萵苣、醋、茶等。胡世雲建議,冬季可以用羊肉、馬蹄、甘蔗等煲湯,在冬季有清潤滋補的功效。胡世雲還強調,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產生瞭一些錯誤的飲食觀念,如吃反季水果等,這種飲食習慣不利於人體健康,應當順應節氣變化來飲食。
食藥同源健康專業委員會首屆主任委員、廣東省中醫院主任醫師胡世雲。
不同人群要選擇不同食物達到養生目的
冬季通過飲食養腎,但也要根據不同體質,達到“精準養生”。廣東省科普作傢協會理事長王甲東提到,廣東人愛煲湯,常煲的湯中就有蟲草花、五指毛桃、當歸等藥材,嶺南有深厚的食藥同源文化,但中醫講究因時、因地、因人制宜,因此也有“一傢人不喝一煲湯”的講究。
廣東省科普作傢協會理事長王甲東。
中醫有“陰陽、表裡、寒熱、虛實”的八綱辨證,胡世雲在會上舉例說明瞭如何辯證體質和對癥的滋補食材。首先,氣虛體質表現為動則氣短、氣急無力,怕冷的感覺不明顯,對於這類人群可選用烏靈參,起到補氣固腎的效果。血虛體質主要表現在心肝二臟,其中心血不足表現為心悸、失眠多夢、神智不安等;肝血不足則表現為面色無華、眩暈耳鳴、兩目幹澀、視物不清等,阿膠是補血的不二選擇。陽虛人群多表現為怕冷、小便清長、消化不良和便稀,鹿茸、巴戟天都對陽虛人群有補腎陽的功效。陰虛體質表現為盜汗、五心煩熱、顴紅、消瘦、舌紅少苔等,銀耳對於這類體質的人群有養陰清熱、潤燥的效用。許多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可能是血瘀體質,面色晦暗或出現褐斑,嘴唇和舌頭可能會呈暗紫色或出現瘀斑,葛根、絞股藍是不錯的食補選擇,如有寒性體質也可選用山楂進行食補。胡世雲也指出,食藥同源不僅要“對癥下藥”,也要長期堅持。
廣東省科普作傢協會黨支部書記、前任省海洋與水產廳淡水漁業處處長姚國成則從廣東人愛吃的水產品講起食藥同源,他指出,水產品並不都是寒涼的,廣東人常食用的草魚性溫、味甘,具有平肝、祛風、活痹、截瘧、暖胃的作用,還含有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對血液循環和心血管患者很有益處,是溫中補虛的養生品。
廣東省科普作傢協會黨支部書記、前任省海洋與水產廳淡水漁業處處長姚國成。
食藥同源從食品中發掘藥用價值
胡世雲強調,食藥同源是“食”在“藥”前,食藥同源這一概念是中醫從“治未病”、大健康中醫養生角度發掘食品中的藥用價值。藥食兩用物質既有營養成分又有藥效成分,不僅能提供營養,還能起到養生保健、輔助治療的作用。藥食兩用物質適用於亞健康和患病人群,在限定劑量下安全。胡世雲介紹到,從“神農嘗百草”到“食醫”、“食治”的出現,我國自古以來就有食藥同源的理念,《食療本草》、《飲膳正要》都是古人在食藥同源探索中形成的食療“攻略”。2021年國傢衛健委發佈的《按照傳統既是食品又是中藥材的物質目錄管理規定》,食藥同源更加規范化,然而胡世雲也指出,目錄中的100多項食材不能完全囊括藥食兩用物質,且地方針對性不強。在這一背景下專委會成立,是全國第一個在醫學領域探討食藥同源理念的專業委員會,致力於形成專傢共識,未來多位中醫專傢將針對多種藥食兩用物質共同科普其中的藥用價值和用法,讓大眾從生活中習得食藥同源的理念。
“食藥同源既能滿足大眾對提升健康水平的需求,又能滿足人們對幸福感的追求”。王甲東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現今大眾存在吃得好但不健康的問題,食藥同源需要在營養健康和美味感受中尋找平衡點,讓更多人“吃”出健康、“吃”出幸福。
采寫:南都記者 曾文瓊
實習生:宋耕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