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很多人做蛋挞,第一个坎就卡在挞皮上。市面上那些千层酥皮的,层次分明,一咬掉渣,看着就专业。但对于家庭制作,我倒不推荐一上来就挑战那个,叠被子一样反复折叠开酥,没几个小时下不来,而且对黄油和面团的温度要求特别高,稍不留神就混酥了,前功尽弃,特别打击人。
懒得折腾,买现成的冷冻挞皮也行。不过,那种挞皮大多是植物起酥油做的,香味总归是差了点意思。其实可以试试做饼干底的挞皮,也叫牛油挞皮。它没有千层酥皮那种掉渣的层次感,但是胜在奶香浓郁,口感扎实,配上嫩滑的挞液,其实是另一种很棒的平衡。做这个就简单多了。
关键是黄油,黄油要提前从冰箱里拿出来,在室温下软化透,软化到手指能轻松按出个坑的程度,但又不能化成一滩液体。然后加上糖粉,没有糖粉用细砂糖也凑合,但糖粉更容易混合均匀。用打蛋器搅打,把糖和黄油搅到一起,颜色发白,体积稍微有点膨胀就行。这个过程叫打发,能让挞皮更酥松。
接着打个鸡蛋进去,分两次加,每次都得等蛋液和黄油完全融合了再加下一次。不然容易油水分离,那就不好了。最后筛入低筋面粉,用刮刀随便翻拌几下,拌到看不见干粉就马上停手。别跟揉馒头似的使劲,那面筋出来了,口感就完了,烤出来是硬的,不酥。拌好的面团用保鲜膜包起来,扔冰箱冷藏,至少半小时,让它松弛一下。这玩意儿得有耐心。
等面团松弛的时候,就可以准备挞水了。挞水这东西,看着简单,其实有讲究。牛奶、淡奶油、糖,还有鸡蛋,就这几样。比例可以稍微调整,喜欢奶味重点的就多放点淡奶油,但别太多,不然腻。鸡蛋用全蛋,蛋香更足。糖放进牛奶里,可以稍微加热一下,让糖完全融化,然后晾凉了再用,不然一会倒进蛋液里,直接就成蛋花汤了。
鸡蛋打散,是轻轻搅散,不是让你打发,千万别打出太多泡沫。然后把晾凉的牛奶奶油混合液慢慢倒进去,一边倒一边轻轻搅拌。最最关键的一步来了,也是很多人忽略的一步:过滤。一定要过滤。用个面粉筛或者细网漏勺,过滤两遍,对,至少两遍。你把所有搅不匀的蛋筋、还有不小心打出来的小气泡全都过滤掉,这样做出来的蛋挞心才会像镜面一样光滑、细腻。
现在可以把冷藏好的面团拿出来了,分成差不多大小的剂子,取一个放进蛋挞模具里,用两个大拇指从底部开始,慢慢地、均匀地往四周推,把面皮推满整个模具。底部要薄一点,边缘要稍微高出模具一点点,因为烤的时候会回缩。这个活儿挺考验手感,多做两个就顺了。
挞皮全部弄好,就可以倒挞水了。倒个八九分满就行,太满了烤的时候会溢出来,搞得一塌糊涂。
烤箱温度,这个真的得看你家烤箱的脾气。不同牌子、不同大小的烤箱,温差能有好几十度。大概是180到200度之间吧,中下层,烤个二十到二十五分钟。我记得以前那个老烤箱,脾气怪得很,我得用200度烤才上色。现在这个新的呢,180度就足够了。所以最好的办法,是烤到后面几分钟的时候,人就在旁边守着,观察蛋挞的状态。看到挞液中心微微凝固,轻轻晃一下烤盘,它只是中心部分像果冻一样轻微晃动,那就差不多了。表面出现一些焦糖色的斑点,那是最好看的。
出炉以后别急着动,烫嘴,而且刚烤好的蛋挞内部还有点软,容易碎。在烤网上放个五六分钟,让它稍微凉一下,那时候挞皮会更酥脆,挞心也凝固得更好。这东西趁热吃当然好,但稍微放凉一点,牛奶和鸡蛋的香味反而更醇厚,不信你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