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年糕,存在於不少許村人的記憶裡。與海寧中片手打年糕不同,許村是用石臼打年糕,排場大,需要的人手也多,那時候傢傢戶戶都要打年糕,常常是幾傢人一起“拼”著打。近日,在許村鎮孫橋村傢宴中心“迎新春打年糕 美好生活節節高”活動中,這個萬分熱鬧的場景得到瞭重現。
“從前日子苦,一年到頭就想著這口甜甜的年糕吃。”在現場蒸米粉的濮明虎大伯今年已經74歲瞭,十七八歲就開始跟著長輩打年糕,“打年糕的方法就刻在我腦子裡,就算我三十多年沒打過年糕瞭,我也永遠不會忘記。”
據濮大伯回憶,從前,每到冬至前後,就有人帶頭打年糕,各傢帶上自己采購的糯米、粳米,一大幫人齊上陣,忙活兩天才算完。
“冬至前後下過雨或下過雪的天氣,常常是村民們打年糕的首選日子。一來田地裡的農活都幹完瞭,二來大傢聚在一起烤火、打年糕,能好好暖和暖和。”濮大伯說。
打年糕前,要將各傢帶來的幾百斤糯米和粳米浸潤、淘米,再加工成米粉,這就需要一整天的功夫。這其中,最關鍵的就是浸米,米的吃水程度直接影響到加工的難度和年糕的品質。水分過多,出粉效率很低,打出來的年糕不易久存;水分太少,加工出來的粉比較粗,不易蒸透且影響年糕的口感。
一般來說,浸米一小時左右最為合適,然後將米淘凈,晾著,表面風幹後就可以放入磨機裡磨成白花花的米粉。
第二天,打年糕的活才算正式開始,傢宴中心裡裡外外匯聚瞭三四十號人,木榔頭放在水中潤著,防止黏米;手巧的婦女們忙著潤米粉,有經驗的叔叔伯伯們忙著起灶生火,還有大人帶著孩子來瞧熱鬧......
“打年糕的米粉是粳米粉與糯米粉按2:8的比例混合,在蒸米粉前要先潤米粉,蒸時不會夾生,蒸出來的米粉口感也更好。”大傢圍在一起,往米粉裡加入適量水,再用手搓開結成塊的米團子,堆成一個個白色的小山。“捧起來一把,覺得蓬松就算潤成瞭!”
潤好的米粉要先在熱氣騰騰的蒸籠底鋪上一層,隨著蒸汽的逐步上升,不斷均勻地向蒸籠裡加入米粉,把蒸汽壓在下面,讓米粉從下而上蒸熟。“蒸汽撲到我臉上瞭,就說明米粉已蒸熟,我可以繼續加米粉瞭。”濮大伯說。
蒸熟的米粉看上去濕潤光亮,被稱松花糕,這時候,兩人抬著蒸籠將松花糕放入洗凈的石臼,就開始打年糕瞭!
往往,第一批接受捶打的松花糕分量較少,捶打次數也偏少,因為石臼表面凹凸不平,很難洗凈,需要利用糯米的粘性將灰塵粘走。
而第二批及之後放入石臼的松花糕才是“重頭戲”。這就需要兩人或三人輪流接著打,並不時停下來由另一個人不停地拉動年糕,還要在石臼底部、木榔頭底部、年糕表面抹上開水,防止年糕與石臼、石榔頭相粘,多人配合,方能將年糕打得“到門”(到位)。
大約二十分鐘後,年糕打得看上去油潤光亮後,幾人合力將它抬上做糕臺,做成條狀的“長年糕”,再用細棉紗線切成小塊年糕、再逐塊“點紅”。這時,常常會有嘴饞的孩子還等不到“點紅”,就將熱乎乎的年糕裹上黃豆粉或芝麻粉,塞進自己嘴裡,品嘗最軟糯的美味。
“以前打年糕要打好幾百斤,有的人傢一戶就要打一百多斤,能吃到清明前後。”濮大爺說,從前農忙時,在田裡幹活的人最需要像年糕這樣能耐餓的食物。“現在日子好瞭,大傢隨時都能吃飽,買年糕也很方便,所以很少有人打年糕瞭。”
吃瞭年糕年年高,是老百姓們熟知的順口溜,寄托著大傢美好的願望。在老一輩人的記憶中,年糕的美味使他們流連忘返,而如今打年糕時所感受到的鄰裡溫馨,更讓他們回味無窮。
來源:中國佈藝名鎮許村,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