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織佈機上的非遺體驗。
12月22日,在天心區湘府英才益清小學校園裡,長沙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分館開館儀式熱鬧舉行。非遺集市、非遺體驗、冬至美食、國風運動、快板表演、長沙彈詞……長沙地區各級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這裡展示展演,讓孩子們大飽眼福,流連忘返。當天,長沙非物質文化遺產館湘府英才益清小學分館正式開館,據悉,這是長沙首傢非遺館分館,也是長沙非物質文化遺產館面向全社會開設分館的首次實踐。
非遺“出逃” 孩子們秒變小粉絲
“同學們,你們知道我剪的是什麼嗎?”在學校中心廣場的剪紙展位上,一碗“熱氣”騰騰的餃子躍然於紅紙上。長沙剪紙區級代表性傳承人羅晴將自己結合冬至節氣創作的剪紙作品,給學生們進行示范教學,引來眾多學生圍觀體驗。
“我剛剛在冬至美食區體驗完包餃子,沒想到還可以跟著剪紙非遺傳承人老師學著剪出一碗餃子來,這也太神奇瞭!”四年級羅同學興奮地跟身邊的同學分享。
湘繡、長沙棕葉編、夏佈織造技藝、面塑制作技藝、長沙剪紙、傳統和香制作技藝、長沙謎語、蠟染紮染、拓印……形式多樣的長沙非遺項目在精彩展示;包餃子、煮湯圓、蒸果飯、投壺、蹴鞠等傳統民俗活動繽紛呈現,吸引瞭許多師生們駐足。通過現場演示、互動體驗等方式,學生們近距離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在寓教於樂中感受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坐落於橘子洲頭125號的長沙非物質文化遺產館,自2018年開館至今,五年來接待國內外觀眾已超過500萬人次。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換和創新性發展,豐富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2022年出臺《長沙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分館認定與管理辦法(試行)》,開啟瞭以非遺館總分館制建設推進非遺保護傳承的新模式。
非遺融入國民教育體系取得初步成效
作為長沙首傢建在小學裡的非遺館分館,長沙非物質文化遺產館湘府英才益清小學分館以“非遺之森”為主題,分為序廳、匠心司藝、樂韻流淌、民俗萬象四部分,以童趣的氛圍、新穎的展陳方式展示長沙非遺代表性項目。
“大傢可以看到,在這邊展櫃中展示的就是菊花石雕作品《萬世師表》,作品選取瀏陽天然菊花石,施以立體雕、浮雕、線刻等傳統技法融合,創作出一尊‘孔子’造像,兩旁放置一個砌開的菊花石標本‘花球’,寓意桃李滿天下,綠野追唐裴。”在分館展廳裡,來自長沙非物質文化遺產館的講解員和益清小學的非遺小小講解員,為來館參觀的嘉賓和學生們進行講解。
“以後我們可以在這裡看皮影戲。”“也可以在這裡聽童謠。”“還能捏面人、學快板。”同學們邊參觀邊互相談論著,興奮不已。
除瞭館內設置各類非遺項目展示外,還設有多個傳習體驗區域和非遺小課堂,為學生們提供瞭非遺項目體驗和非遺技藝學習空間。據悉,學校已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引入課後服務社團活動,通過開設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非遺課程,如傳統服飾、掐絲琺瑯釉彩制作技藝、皮影戲等。
該館的建成,是非遺融入國民教育體系的初步成效。學校分館依托長沙非物質文化遺產館,以總館為中心,借助其資源優勢,結合自身場地特點、受眾特點,實現傳統文化傳播與未成年人教育雙向賦能。下一步,長沙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長沙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將持續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在校園的普及與傳承,讓非物質文化遺產紮根美麗校園,共維共享;讓廣大青少年在感知、體驗中瞭解非遺、喜歡非遺、宣傳非遺、傳承非遺,提升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