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食廠傢在包裝上增加“公攤面積”似乎成瞭一種慣常做法。圖/IC photo
零食也有“公攤面積”,而且“公攤”越來越大瞭。
據中國新聞周刊報道,購買零食的時候,看似三等份的餅幹,打開盒子發現中間凹進去一塊;一片分裝海苔裡墊有大包幹燥劑;箱裝牛奶僅有5小盒,剩餘兩倍空間用紙板填充。種種方式隻為瞭讓商品顯得更“有料”,而這也被網友吐槽是零食“公攤面積”。
零食之所以在包裝上搞起花樣,無非是為瞭降成本、提高利潤率。但靠增加“公攤面積”來降成本,卻無異於飲鴆止渴。缺乏誠意的營銷套路隻會引起消費者反感。
從幾傢大型零食品牌的業績來看,零食廠傢確實也面臨著較大的下行壓力。財報顯示,在今年前三季度,洽洽食品歸母凈利潤同比下降19.28%,來伊份凈利潤同比下滑93.57%,良品鋪子歸母凈利潤則同比下降33.43%。為瞭降低成本,零食廠傢在包裝上增加“公攤面積”似乎成瞭一種慣常做法。
但關於食品包裝並非沒有標準。今年9月,《限制商品過度包裝要求—食品和化妝品》(GB 23350—2021)國傢標準正式實施,對限制食品和化妝品過度包裝提出明確要求,對包裝層數、空隙率和成本等也都做出瞭嚴格規定。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也明確規定,消費者享有知悉其購買、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務的真實情況的權利。包裝和消費者的預期相差過大,涉嫌侵犯消費者的知情權。
但從網上曝光的一些案例來看,一些廠傢似乎無視相關法律法規,食品過度包裝現象屢禁不止。對此,有專傢表示,“之前出臺的規定大多數是原則性、鼓勵性、導向性的,缺乏具體法律條文支撐,沒有明確罰則,對商傢限制力度還不夠”。
可見,要想根治零食“公攤面積”過大的問題,需要相關法律法規長出牙齒,對於違反規定的廠商做出具體且嚴格的處罰。隻有讓零食廠商明確知道自身行為所面臨的代價,才能徹底打消其在包裝上動手腳的念頭。
此外,當前社會對綠色、環保、低碳的理念已經相當重視,反對過度、浮誇包裝,已經是社會的主流認知。2022年,中消協等14傢單位就曾聯合倡議,經營者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向市場供給更高質量、更加綠色環保低碳的產品。零食廠商如果對此毫無感知,一再在包裝問題上挑戰消費者的忍耐底線,也是不明智的。
根據中商產業研究院預測,2023年中國休閑食品行業市場規模將達到9286億元,2024年將達到10093億元。可見,雖然當前一些廠商面臨增收壓力,但零食市場依然是巨大的。
而要在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廠商還是應當放棄那些圍繞包裝做文章的小心機,從提高產品的性價比著手,真正抓住消費者的味蕾,也贏得消費者的信任。
撰稿 / 夏研(媒體人)
編輯 / 劉天紅
校對 / 吳興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