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湘菜大典主編彭子誠分享《讓世界瞭解湘菜,讓湘菜瞭解自己》
近幾年,湘菜的發展勢頭很好,據權威統計,湘菜餐飲業已經超越粵菜、川菜,成為我國影響力最大的菜系。很多網紅大咖,特別是外省的大咖,都在談論湘菜,分析湘菜為什麼能成為“國民菜”。
一般認為,湘菜有幾大優勢:一是親民,價廉物美,普通百姓都能接受;二是有煙火氣,講究入味,質樸而親和。這些都有道理,但依我看,湘菜餐飲業發展得這麼好,在全國攻城略地、百戰不殆,與我們的“湘軍”傳統有關系。
一是以文化為魂。湘軍是一支有文化的軍隊,而不是一群草莽英雄。將帥都有很高的文化素養,曾左彭胡都是讀書人;毛主席說,沒有文化的軍隊是愚蠢的軍隊。湘軍重視文化的傳統,在今天的湘菜大軍中得到瞭很好的發揚,我們的企業文化都是積極向上,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二是“紮硬寨,打死仗”,敢打敢拼,無所畏懼。即使是三年疫情,在幾乎停運的危急狀況中,企業也不辭退一個員工,員工兢兢業業堅守崗位,越艱難越團結,形成一支永不言敗的團隊。
在我的觀察中,凡是成功的企業傢,都是熱愛美食、熱愛湘菜、熱愛學習的人。他們勤奮努力,為人忠厚,性格質樸,目標堅定。湘菜能走向今天的輝煌,離不開這樣的一群人。
我們提出湘菜產業的概念,這是領先於全國的。湘菜不單是餐飲業的事,不是關起門來自娛自樂就能做大的。湘菜產業涉及到農業、加工業,涉及到食材供應、物流倉儲、教育培訓、金融投資、文化建設、品牌打造以及其他很多行業。這十多年來,湘菜產業已經成為一個開放的、多層次的的、門類齊全的、文武雙全的產業大軍,投入其中的高素質人才越來越多,開放、包容的氛圍越來越好。這是湘菜餐飲業異軍突起的重要基礎,也是未來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
當然。我們不能忘記,湘菜產業能走到今天,與我們的營商環境大有關系。這十多年,各級政府視湘菜為湖南的一張靚麗名片,對湘菜餐飲業高度重視,湘菜的投資環境越來越好,網紅企業不斷湧現,形成瞭文化、旅遊、行業、產業的良性互動,在全國的影響力越來越大。
2006年我剛進入湘菜文化研究時,發現大傢都開始意識到,飲食是一種文化現象。不過,泛泛地談論文化其實並沒有多大意義,光是講“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也沒有意義。文化需要一個體系來支撐,需要一種工具來搭建框架。
我們決定編撰《湘菜大典》時,就是立足於兩個理念。第一,飲食文明是人類文明的根,具有重要的地位;第二,丟棄那些隻玩概念而不做深入研究的陋習,以飲食人類學作為依據,搭建起湘菜文化的四梁八柱,再把墻體砌出來。砌墻需要磚塊,那就發動所有的專傢們都來做磚,專傢包括廚師,也包括人文、歷史、考古、民俗等各路學者。一兩百人參與其中,房子就可以搭建起來瞭。歸根結底,我們是從大文化的視野來審視我們的飲食文化。這在全國也算是開瞭先河,做到瞭“學以致用、敢為人先”。
朋友周牧之是大作傢周立波的孫子,是日本京東大學經濟學教授。他看瞭《湘菜大典》後做瞭一句評價:“讓世界瞭解湘菜,讓湘菜瞭解自己。”這中間,“讓湘菜瞭解自己”是最難的。
一直以來,講湘菜就是講如何做菜,執著於技術層面的東西,對技術以外的東西不感興趣,也沒有感覺。當我們打算突破技術而上升到更廣泛的層面時,難免遇到很多不理解的目光。一些人很奇怪:你們又不是廚師,怎麼能弄出一本湘菜書籍?
實際上,搭建我們的飲食文化,避不開一個古老的話題:術與道。術就是技術,道就是道理、理論。
在這方面,兩千多年前的老子講得非常透徹:有道無術,術尚可求。有術無道,止於術。
無論什麼行業,頂級操盤手和普通操盤手最大的區別,不是技巧上的區別,而是思維上的區別,也就是有道與無道的區別。金庸先生武俠小說中將武功分為內功心法和招式的原因,隻有修煉好內功,招式才能發揮最大威力。
研究飲食文化,就是研究飲食之道,包括食物的發生、發展、變遷、融和,包括民間習俗以及內涵、精神、文脈、風格等等。
世界上影響最大的食品公案,是關於味精的爭論。美國政府的衛生部門在七十年代便對味精做出結論,認為沒有危害身體健康的實例,但全世界仍然在抵制味精,把味精妖魔化,中國至今也沒有任何營養學傢做過認真的研究。大傢都是人雲亦雲、以訛傳訛。
世界上最有名的預制菜,是左公雞。這是彭長貴研發的一道湘菜,因市場好,廣受歡迎,便制作成預制菜,在美國叫冷凍食品。從發達國傢的歷史來看,預制菜本質上是市場需求的結果,是市場細分的自然現象,是產業鏈條中新的環節,是農業時代邁向工業時代的必然趨勢。那些攻擊預制菜的人,其實並不知道什麼叫預制菜,更沒有見過預制菜的生產過程,很多說法隻是想當然。
對我們來說,教訓就是文化缺位。至今還未見到視頻節目深入車間,詳細解讀預制菜的形成過程,以及政府部門對預制菜的嚴格管理。文化沒有介入,預制菜就失去瞭話語權,一旦遭受攻擊就心慌意亂、不知所措。毛主席說過:一個槍桿子,一個筆桿子,二者缺一不可。這也是湘菜產業的文武之道。對一個新興行業來說,一定要學會使用這“兩桿子”,掌握話語權、主動權。這是企業、行業組織及文化人共同面臨的課題。
文化名宴,是我們在2021年推出的一個新概念,到2023年,擴充為“文化旅遊名宴”。旅遊進來瞭,文化宴更有瞭立足之地。這是好事。不過應該註意,旅遊餐飲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冷熱不勻、市場波動而不穩定,夏秋季熱鬧,冬季冷清;中午熱鬧,晚餐冷清。這種打擺子的市場往往是致命的。
此外,在熱熱鬧鬧擺開宴席展開活動之後,如何使文旅名宴存活下去,形成地域性品牌,還要做很多工作。做品牌需要韌性,需要堅持不懈、精益求精,不是玩一兩把就萬事大吉。所以,我們應該將文旅名宴活動看做是戰略性的舉動,用戰略眼光來步步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