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技照亮敦煌的未来千年
创始人
2024-05-28 11:16:38
0

原标题:有这样一群人,在大漠深处痴心坚守,为人类文化遗产保护贡献“敦煌经验”——(引题)

用科技照亮敦煌的未来千年(主题)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康劲 通讯员 张云文

《汉书》里记载,“敦,大也。煌,盛也。”跨越千年,敦煌莫高窟以其无与伦比的壁画和彩塑,不负“盛大辉煌”的历史盛名。

但如果说,现在的敦煌,也是一座“科技的殿堂”,人们或许会感到疑惑。

今年1月,“国家工程师奖”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团队登上领奖台,成为荣获首届“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称号的50个团队之一。

他们让世人看到,在人类文化遗产保护的背后,中国有一支站在世界前沿的科技力量。80年来,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孙儒僩、李最雄、李云鹤、王旭东、苏伯民等一代代莫高窟人坚守大漠,为人类文化遗产保护贡献“敦煌经验”。

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团队正在做数据采集。受访者供图

在神秘洞窟“写”化学方程

“一个化学专业的理科生,去洞窟里能做什么呢?”1992年,兰州大学化学系毕业的苏伯民,正在甘肃地矿局从事地矿分析工作,刚刚在专业上崭露头角,就接到调令——他被“挖”到了敦煌研究院。

这里的每一尊彩塑、每一面壁画,都有说不完的历史和故事。年轻的苏伯民被深深震撼。

敦煌莫高窟共有735个洞窟、4.5万平方米壁画和2000多尊彩塑,是世界现存时间最长、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石窟艺术群。

独占多项世界之最,也面临诸多世界级难题,酥碱就是其一。这是一种让精美壁画在时间长河里,一点点化为粉末的“绝症”。

在修复第85窟的过程中,苏伯民和同事们一起尝试了81种配方、历时7年,终于找到了既能脱盐又能保持壁画原貌的方法,成为人类壁画保护的经典案例。

2006年5月,第九届中国青年科技奖揭晓,苏伯民作为全国文博系统唯一的青年科技工作者登上领奖台。

那段时间,苏伯民主持和参加了10多项壁画研究项目和壁画保护工程,其中“用PS渗透加固土建筑的研究”等项目,对文物保护事业产生了重要影响。

经过30多年的探索,敦煌研究院会聚了化学、物理、生物、环境等学科的文物保护科技人才,拥有全国最大的文物保护科研团队,在神秘洞窟里“写”化学方程式的苏伯民也已成为敦煌研究院院长。

近年来,这支团队不仅先后攻克古代壁画起甲回贴、酥碱脱盐、空鼓灌浆等修复难题和干旱环境土遗址结构失稳、表层劣化加固等“瓶颈”制约,也推动中国的石窟保护技术迈入世界前沿。

藏在壁画里的科学功力

“进入洞窟后,不仅一举一动会被摄像头记录,甚至呼吸都会被严格监测……”在敦煌,导游的一句提醒,让游客们不禁肃然静息。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其背后包含着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团队在洞窟监测、环境模拟和防治文物虫害、鸟害、微生物病害等方面的深厚科学功力。

“现在,莫高窟的游客承载量,正常票不能超过6000张,旺季时应急票不能超过1.2万张,这个用于决策的数据依据,就是通过对洞窟内微环境变化的监测,结合游客参观路线设置等因素综合分析得出的。”王小伟是敦煌研究院石窟监测中心主任,他带领的26人团队不仅负责莫高窟的监测,还在2023年底完成了甘肃省石窟寺监测预警系统(第一期)项目的建设。

如今,甘肃省内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麦积山、炳灵寺和北石窟寺等6个石窟全部纳入该平台,纵横1000多公里的石窟实现了主要风险实时监测等目标。

夯土是中国几千年来最广泛使用的建造技术,也是人类重要的文物资源。

20世纪90年代,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团队就开始了对土遗址病害机理、保护技术的研究。今天,敦煌研究院历时10余年建成的多场耦合环境模拟实验室,是我国文化遗产领域首座全气候大型模拟平台。通过加载遗址保存环境参数,实验室对数吨重的石窟寺和土遗址样品进行模拟试验,为不同类型的遗址保护提供技术支撑。

敦煌研究院的生物实验室里同样藏着“科学密码”。

“我们的日常工作就是和文物虫害、鸟害、微生物病害打交道。”在研究员武发思的背后,摆满了微生物培养箱、荧光显微镜、超低温冰箱等先进设备。武发思和团队还承担着麦积山石窟松鼠科动物危害防控、炳灵寺石窟鸟害监测与防治、北石窟寺生物风化机制研究等科研项目。

那些面壁的“大国工匠”

前沿科技,离不开卓越工匠。

2018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颁奖现场,86岁的敦煌研究院修复师李云鹤,挥舞手臂走上领奖台,顿时成为关注焦点。

从1956年来到敦煌,李云鹤修复文物65年,经手彩塑500余身,壁画4000平方米。

20世纪50年代,壁画修复还是一项无人涉足的工种,国内对此几乎一无所知,当时邀请来的外国专家不仅态度傲慢,而且技术也“不服水土”。

年轻的李云鹤反复测试各种工具、材料,医务室废弃的注射器、血压仪的气囊、装裱室里的纺绸,他都尝试过,还仔细研究壁画上的各种矿物颜料和棉、麻等辅助材料。

从修复指甲大小,到完成整面墙壁。经过10多年的探索,历时700多天,濒临毁灭的161窟终于“起死回生”。这不仅是敦煌研究院首个自主修复的洞窟,也揭开了中国壁画修复保护的新起点。

如今,李云鹤已是国内原位整体揭取复原大面积壁画获得成功的第一人、国内运用金属骨架修复保护壁画获得成功的第一人,也是国内石窟整体异地搬迁复原成功的第一人,被称为修护世界文化遗产的“一代宗师”。

后来,儿子李波接过了李云鹤的衣钵,这对“父子工匠”也成为壁画彩塑文物修复界的一段佳话。

1990年开始,李波跟着父亲从事古代壁画彩塑的保护修复研究工作。30多年间,保护修复古代壁画2000余平方米,彩塑150余身,还为地方文博单位培养了200余名壁画修复技术人员。

2022年,李波在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壁画彩塑类)中荣获一等奖。次年,获评全国技术能手。

樊再轩是敦煌研究院的又一位壁画修复大师。1981年起,他就跟着李云鹤等专家修复壁画。

2011年,刚有微信,樊再轩随手写了微信名——“面壁三十年”;如今一晃又10多年过去了,再一算,他已在敦煌“面壁”43年。

“面壁”不仅考验着人的耐心和执着,也需要多学科的综合素养。“修复者要具备解剖学、肌理骨骼、心理学等学科基础,要发现这尊雕塑当时真实的样子,然后再慢慢修旧如旧,恢复历史的原貌……”樊再轩说。

每一次“面壁”,都是与历史的默契对话,是文明交流与文化传承的亲密拥抱。

曾经,敦煌是人类四大文明的交汇之地。跨越千年,今天的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团队,继续在历史和未来的交汇点上,用科学与技术,照亮敦煌的未来千年。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1至4月全国铁路发送旅客14.... 5月15日,据中国铁路公众号消息,1至4月,全国铁路发送旅客14.6亿人次、同比增长5.9%,创同期...
西安旅游团5天价格,5月份到西... 五月的西安,气候宜人,正是出游的好时节。我和家人一起参加了西安旅游团,五天的行程下来,不仅玩得尽兴,...
果酱凝胶结构的可靠测定:凝胶强... 果酱通常由水果、糖等原料经过熬制等工艺制成,在熬制过程中,果胶等成分发生相互作用形成凝胶结构。这种凝...
调味秘诀大公开!3 步调出神仙... 烹饪的世界里,调味是赋予食物灵魂的魔法。哪怕是最平凡的食材,只要掌握了调味的精髓,就能绽放出让人惊艳...
柳州美食丰富多样,有些美食看似... 柳州,这座被柳江环抱的城市,不仅以工业闻名,更以其独特的美食文化吸引着八方来客。许多看似寻常的小吃,...
程序员开BUG餐厅:上错菜不退... 在当今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程序员们以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幽默感,创造了许多令人捧腹的创意。最近,一...
蓝爷说品牌:盘点那些借助草原火... 真的是不盘不知道,原来大草原上,全是财富机会。今天蓝爷来盘点一下,这些年借助草原力量发展起来的品牌有...
原创 山... 一说起山东德州的名吃第一印象就是德州扒鸡,名头确实太响了,以至于扒鸡已经成为德州市的名片。但是德州美...
油菜炒牛肉:家常美味轻松做 油菜炒牛肉:家常美味轻松做 今天给大家带来一道超级简单又美味的家常菜——油菜炒牛肉。这道菜色香味俱全...
八道美味的蒸菜,好吃不腻养身体... 西红柿蒸牛肉 准备食材:牛肉、西红柿、姜葱 做法步骤: 1、首先,将牛肉切成薄片或丝,加入切好的葱...
仙人掌做的雪糕,吃过没?云南美... 云南是无数人心中的避暑胜地 在这里 清凉不仅是一种体感 更是味蕾的盛宴 初夏刚至 味美又新奇的夏日美...
AI厨师失误:宫保鸡丁瞬间变炭... 近日,一则关于AI厨师在制作宫保鸡丁时失误,导致菜品瞬间变成炭块的新闻引发了广泛热议。这一事件不仅暴...
哇塞!葱烧鸡这样做才够味! 今天分享一道超级下饭的葱烧鸡!这道菜简直是色香味俱全,鸡肉鲜嫩多汁,葱香浓郁,让人一闻就“香迷糊了”...
原创 破... 曾因运营公司资不抵债而进入破产程序的洛阳龙潭大峡谷,如今却因“1元冰棍、2.5元黄瓜”和五一期间接待...
原创 羊... 一碗热腾腾的炖羊肉总是能温暖身心,但你是否曾疑惑,为何自家炖的羊肉总差那么一点火候? 其实,炖羊肉的...
本溪赴桓仁旅游全攻略!交通景点... A Journey Through the Seasons in Huanren: Life Awa...
贵州三天二晚旅游攻略,三天畅玩... 一直听闻贵州的山水如画,民族文化丰富多彩,终于,在这个假期,我决定踏上这片神奇的土地,开启一场3天2...
好友去潮汕玩三天多少钱,潮汕3... 好友去潮汕玩三天多少钱,潮汕3日游一个人大概需要多少钱 潮汕,这片镶嵌在广东省东南沿海的璀璨明珠,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