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夏天到来,不少人选择在周末、节假日进行踏青、露营等户外活动,但难免会碰上被蚊虫叮咬的时候。
大多数虫咬,症状都是起包和瘙痒,忍过一段时间就好了。但最可怕的是被不明虫子叮咬后引发感染,甚至可能会有生命危险!
一周前,商洛的王女士(化名)正在茶园采茶,茶园有些小虫子叮咬都是常有的事,王女士也没有在意。当天回去,王女士开始发烧,体温最高时40℃,伴随着全身肌肉酸痛、咳嗽咳痰,自认为感冒,于当地诊所治疗3天。紧接着,又开始出现腹股沟淋巴结肿痛,每日腹泻,稀水样便。
当地医院检查血常规提示:白细胞及血小板重度减低,怀疑血液系统恶性疾病。
由于对血液疾病知之甚少,王女士怀疑自己得了“白血病”,来到西安市人民医院(西安市第四医院)航天城院区血液内科就诊。
入院后,立即完善了常规检验,仔细查体发现,王女士双下肢、颈后部及腹部皮肤多处小片状皮损,中心可见结痂,类似虫咬表现。
血液内科医生高度怀疑王女士的症状,可能与蚊虫叮咬感染有关。进一步完善病原微生物NGS检测,检出新型布尼亚病毒及曲霉菌阳性。明确了诊断:蜱虫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新型布尼亚病毒)。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由布尼亚病毒感染引起,通常以不明原因发热为首发症状,伴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减少和多脏器功能损害。
引起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是蜱虫叮咬传播,俗称蜱虫病。
其起病较急,根据病情大致分为4个时期,即潜伏期(大致1周)、发热期(发病第 1-7 天)、多器官功能损伤期(发病第7-13天)和恢复期,如不及时救治,可因感染性休克、呼吸衰竭、DIC、多脏器衰竭而死亡。
作为一种新发传染病,具有季节性特征,发病时间一般为3-10月,高峰期为5-7月。
病毒感染引起,那会不会传染?
这种新型布尼亚病毒主要通过携带该病毒的蜱虫叮咬传播,但近年来还发现,患者的血液、血性分泌物也含有大量病毒,密切接触患者也有感染风险。因此,看护人接触患者时,应当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注意!!
蜱虫的口器部分有倒刺,刺入皮肤后很难拔出,所以,千万不要自行“硬拔”,否则口器和头部残留在体内,更容易感染各种病原体。
★
被蜱叮咬后如何处理?
如果条件允许,应及时就医;若无法及时就医,可以这样处理:
1.先用酒精或凡士林涂在蜱虫身上,使其缺氧,自行退出皮肤。
2.再用小镊子轻轻夹住蜱虫头部,垂直皮肤方向将其拉出。
3.最后用碘酒或酒精消毒被叮咬的部位,防止感染。
★
如何预防蜱虫叮咬?
蜱虫一般寄生在皮肤较薄、不易被挠动的部位,例如头皮、耳后、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
如果去野外活动包括爬山、露营等,建议穿长衣长裤;衣物最好选择浅色,便于发现蜱虫。
野外归来要及时洗澡、更衣;使用含有避蚊胺的防蚊液,也能起到减少蜱虫叮咬的作用。
如果携带宠物外出,回家后要仔细检查宠物体表是否有蜱虫附着,并给宠物定期驱虫。
END
来源:西安市人民医院(西安市第四医院)
编辑:一凡| 责编:嘉睿
视觉 | 卫鹏飞
审核 | 梁媛
点亮在看,你最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