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餘縣古稱南安,是贛南的一個小縣城,特產美食眾多,艾米果就是大餘十大美食之一。艾米果是江西贛南一種常見的點心,艾米果表皮光滑,色澤青綠,艾香濃鬱,口感軟糯,食而不膩。演變至今,就是市場上一年四季常見的青團,但是南安艾米果,無論是食材、做法,還是形狀味道都和現在的青團有很大的不同,仍是最傳統的艾米果。
首先,把大米(口感軟糯適中的大米)浸泡一夜,將其浸脹。第二天,用石磨或者電磨,磨成米漿。將田間剛采摘的新鮮白艾草洗幹凈後,放入開水鍋中煮十分鐘(如果艾草比較老,可以煮久一點),煮至用筷子可以夾斷,撈出來剁碎瀝幹。剁碎的艾草倒入米漿中,加入少許鹽,與米漿充分混合。艾草和米漿的比例為1:1.5~2最佳,因為艾草多瞭,味道會苦,少瞭則艾香不足。然後把米漿倒入鍋中,用柴火灶在大鍋中慢慢熬,米漿熬至成團。這一過程火候的掌控特別重要,且要不斷的攪拌,以防粘鍋燒焦,影響口感,耗時也比較長。
接著,開始準備餡料和醬汁。此時為清明時節,所以餡料多為蘿卜幹、臘肉(板鴨)炒蘿卜粒、菜頭等應時菜,註意餡料中多餘的水分一定要倒掉,否則會導致艾米果表皮破裂。各種餡料中,臘肉炒蘿卜粒餡尤為美味,客傢臘肉的醇香加上白蘿卜的清甜,完美的碰撞在一起,給人帶來味蕾的享受。餡料準備好後,開始調配醬汁,小蔥、生抽、少許鹽、一勺花生油、一滴芝麻油、兩滴香油、幾粒味精和雞精、少許幹辣椒粉,最後倒入適量的開水,這樣一碗香氣四溢的醬汁便調好瞭。大餘的醬汁配料簡單,但味道卻與眾不同,除瞭大餘似乎就再也沒有這樣的醬汁。
一切準備就緒,就可以開始包艾米果瞭。將炒好的面團,做成一個個小劑子,南方很少人傢裡有搟面杖,所以就用酒瓶將小劑子搟成比餃子皮厚,比包子皮薄的餡皮(比碗口大一點兒),包上之前準備的餡,做成有褶皺花邊的大餃子形狀。也會做成圓形的,像小肉丸一樣,光滑圓潤;也會做成長條狀,如手指一般大小,勻稱秀氣。在包艾米果的過程中大人小孩,齊聚一堂,嘮嘮傢常,歡聲笑語,享受美食制作的快樂。南安艾米果,隻有餃子狀的才會包餡,而且都是咸的,不會像現在的青團一樣,有豆沙等甜味餡,吃多瞭感覺甜膩,不想再吃第二個,南安艾米果食而不膩,難以忘懷。
最後一道工序,便是蒸艾米果。把做好的餃子狀的艾米果一個一個擺放到蒸籠裡,邊上空餘的位置放上無餡的圓形和長條狀的艾米果。鍋中水開後,將蒸籠放上大鍋,用旺火蒸二十分鐘,蒸至艾米果表面看起來特別光滑時即可出鍋。在蒸艾米果的過程中廚房內滿滿都是艾香,小孩子眼巴巴的在灶臺邊等著,似乎在無聲的訴說:怎麼還沒蒸好呢?艾米果出鍋的瞬間更是香氣撲鼻,此時香氣已溢出廚房,飄向遠方,似乎在指引逝去的親人回傢。
色澤獨特,清香撲鼻的艾米果出鍋後,先盛一些奉神,然後端上餐桌,蘸著特制醬汁,咬上一口,平凡的艾米果卻勝卻人間諸多美味。餐桌上,一傢人時而回憶往昔,時而點評艾米果,其樂融融。這便是南安艾米果,做也熱鬧,吃也熱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