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人秋日海鲜清单里的“鲜味担当”——海胆,学名多为马粪海胆,俗称“紫海胆”“马粪胆”。秋天一到,它便在近海礁石区“现身”,成为海鲜市场里抢手的“黄金”鲜货。大家可能不知道,海胆黄腴润绵密、鲜得勾魂,关键在于海胆的“挑食成性”,“挑食”程度堪称海底“美食鉴赏家”。
海胆刺是盔甲也是工具
海胆是生长在海洋里的一种棘皮动物,其半球形的外壳由带有棘刺的坚硬石灰质构成。在大连长海县的近海礁石区,海胆从不“任浪摆布”。它没有螯钳,没有游速,却靠“一身硬刺+千条管足”练出了两套“保命绝活”。
大连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教授张建军,长期研究北方海胆生态。他说:“马粪海胆是‘以静制动’的高手,遇到海星、螃蟹这类天敌,它会立刻缩成‘刺球’,让天敌无从下口;要是海浪太大,就靠管足‘抓牢’礁石。这管足可比我们想象中厉害多了。”所谓“管足”,是海胆壳底部密密麻麻的细小“肉足”,看似柔弱,却藏着强吸附力。张建军团队做过实验:一只体重50克的海胆,管足能吸附超过250克的重量,相当于能挂住5个鸡蛋,“就算台风天气海浪拍打着礁石,它也能粘得稳稳的,绝不会被卷进海里”。而它浑身的尖刺也不只是“摆设”。移动时,刺会轻轻晃动,像小铲子一样扫开前方的碎石和海藻;遇到危险,刺会立刻绷紧,连海星的管足都扎不进去,“相当于给自己穿了件‘铁刺盔甲’,天敌碰一下就嫌扎嘴”。
渔民常说“海胆懒却精”,指的就是它的生存巧劲。要是潜水采海胆,得用小铲子轻轻撬它的底部,要是直接拽刺,不仅拽不下来,还会被尖刺扎到手,这带刺的“小顽固”,可不是随便能拿捏的。
海胆黄鲜美源于挑食
如果说海蟹靠“快”捕猎,海胆就靠“挑”活命。它的移动速度每天最多10米,比蜗牛还慢半拍,却在“吃”上格外讲究。宁肯饿着,也不吃不新鲜的食物。张建军解释道:“海胆是纯素食主义者,但特别‘挑食’,只吃鲜活的藻类,而且还挑品种。大连海域的裙带菜、石花菜口感嫩、营养足,正好合它的胃口;要是藻类腐烂了,或者品种不对,它能硬生生饿上半个月也不碰。”
这份“挑食”恰恰是海胆黄鲜美的关键。海胆外壳包裹的体腔内有五小块黄色的稠粥样物,即为海胆黄。海胆黄其实是海胆的生殖腺,有强精、壮阳、益心、强骨的功效。吃着优质活藻长大的海胆,生殖腺会积累丰富的氨基酸和脂肪,口感才会绵密不涩、鲜得回甘。张建军团队还发现:同一海域里,吃裙带菜的海胆黄比吃普通海藻的更饱满,颜色也更金黄,“相当于人天天吃有机蔬菜,身体好、气色也好,海胆的‘鲜味’就是这么养出来的”。
更有意思的是,海胆还会“季节性换餐”。春天吃刚发芽的嫩藻,秋天吃积累了养分的老藻,跟着季节吃鲜藻,这“美食鉴赏家”的身份算是坐实了。
海胆傲娇的生存法则
●浑身尖刺既是“盔甲”也是“工具”,能扫开障碍、防御天敌,还能辅助缓慢移动;
●管足能吸附超过自身体重5倍的重量,哪怕巨浪拍打也能牢牢粘在礁石上;
●只吃新鲜活藻,尤其偏爱裙带菜、石花菜,“挑食成性”。
好海胆挑选“秘籍”
“好海胆得看刺、掂重、听声!”
海鲜摊主王姐卖了15年海胆,一挑一个准,她介绍——
●先捏刺,硬挺不软塌的才新鲜;
●再掂分量,同样大小的,沉手的黄更满;
●最后轻轻晃一下,没水声的就是“实心黄”,有水声的就是空壳子。
大连是优质海胆产区
大连、烟台等黄渤海域沿岸,是全国公认的“优质海胆产区”。这里得天独厚的“藻场环境”,加上海水温度常年在10℃—18℃,正好适配海胆“喜凉不喜热”的习性;海底礁石密布,既方便海胆附着,又能长出大量裙带菜、石花菜(天然食材库),让海胆不用长途奔波就能吃到鲜藻;再加上两海交汇的洁净水流,减少了污染物,让海胆长得更肥、黄更鲜。
对大连人来说,最简单的吃法是“清蒸海胆”,把海胆顶部切开,撒点姜丝,蒸3分钟,掀开壳就是金黄的海胆黄,用小勺挖着吃,鲜得能吮壳;要是讲究点,就做“海胆蒸蛋”,把蛋液和海胆黄搅匀蒸熟,嫩得能入口即化;还有大连人爱的“海胆水饺”,把海胆黄和猪肉、韭菜拌馅,咬一口满是海味,“连汤汁都得吸干净,不然太浪费这鲜味了”。
大连海鲜摊主王姐说:“吃海胆就得趁秋汛,这时候的海胆刚‘攒够了黄’,口感最绵密,过了冬天就瘦了。”
半岛晨报、39度视频记者岳宇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