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来自辽宁本溪的咖啡店主郭帅(左)在位于保山市隆阳区芒宽乡的路边咖啡馆内跟随李金合(右)学习“火烧咖啡”萃取技术。新华社记者 王冠森 摄
新华社昆明11月23日电(记者王冠森、高咏薇)清晨,怒江峡谷雾气弥漫,咖叔挂上围裙,在磨盘桌后点燃喷枪,于虹吸壶底摆弄着火焰,待水沸后,倒入咖啡,不时搅动,氤氲咖香随之弥漫散开。
咖叔本名李金合,今年53岁,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芒宽彝族傣族乡烫习村人,自2011年下山支伞摆摊,在芒宽乡横跨怒江的双虹桥边经营“路边咖啡馆”已有14年。
“昨夜又是凌晨才得睡,要赶工磨好第二天的咖啡,忙不赢嘞。”咖叔摇头笑道。
在高黎贡山寨子里长大的李金合,从小就与咖啡打着交道。“儿时常到地里帮大人打理咖啡树,年轻时又带大家在寨子的山坡上开拓平地,套种核桃和咖啡、养蜂采蜜。”李金合说,起初大家对咖啡并不了解,把豆子磨碎后用酒精灯慢慢熬煮,一会熄灭一会又燃,消磨着农闲时间也散尽了豆子的风味。
“我在此成长,热爱高黎贡山,推介好保山小粒咖啡是我不变的坚持。”李金合回忆,刚下山时,要靠自己拉水,免费烧咖啡送给过路人。时过境迁,自己的日子有了起色,家乡的咖啡也已是中国的代表产品之一。
各地慕名而来的咖啡商、咖啡师带来了咖啡种植、品鉴技术,更带来了对咖农观念上的更新。
11月15日,李金合在保山市隆阳区芒宽乡烫习村晾晒咖啡豆。新华社记者 高咏薇 摄
“从冷水下豆到沸水充注,再到学习手冲技术,过程中慢慢体会到咖啡口感的变化。”李金合说,调整研磨度、控制水粉比,尝试用喷枪加热以快速萃取……不同咖啡师各有所长,多学习更有助于创新。
喷枪的火舌增温,虹吸壶内的咖啡粉随沸水翻动。怒江水携着咖香,流向远处,带火了峡谷里独特的咖啡萃取方式,走红网络的“火烧咖啡”打响了咖叔的名号。
咖啡店内,寻求合影的游客络绎不绝,慕名而至的咖啡师时有登门。
这是11月15日拍摄的保山市隆阳区芒宽乡横跨怒江的双虹桥,李金合经营的路边咖啡馆在双虹桥边(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高咏薇 摄
来自辽宁本溪的咖啡店主郭帅远道而来拜师学艺。“从网上看到咖叔新颖的制作方式,希望学成后能让家乡的顾客尝尝鲜。”他说,自己没有预先联系,只是一大早到店表明来意,没想到咖叔知无不言,十分热情。
“要及时调整、顺风送火,否则加热不均不说,还可能火燎眉毛。”示范几次后,李金合让出座位,示意郭帅上手操作。“不要保守、藏着掖着,靠一个人推介不了高黎贡山的豆子,这件事要靠更多人来努力。”他说。
周末上午是路边咖啡馆的高峰时刻,本就不大的店面人满为患,端着咖啡寻座的游客索性站着品鉴“火烧”的滋味。店内伙计敲锣为令,指引咖叔开火制咖,不时还喊两句号子逗乐来客。
来自西安的游客刘赛将路边咖啡馆规划入自己的云南旅程。“这里的咖啡口感上佳,咖叔也会科普许多咖啡知识。”刘赛说,怒江边的咖啡馆打破了“都市咖啡”的固有印象,咖啡在中国历史悠久,本就该是深入生活的日常饮品。
虹吸壶内满溢的咖啡滴落土壤,瓦斯罐叠放在长椅一旁,磨盘桌面纹路里总有着不经意间撒落的咖啡粉……开张前,日头翻过高山,映入路边咖啡馆。平静的“布景”诉说着平凡的生活。
11月15日,李金合(右三)在保山市隆阳区芒宽乡的路边咖啡馆制作“火烧咖啡”。新华社记者 高咏薇 摄
又是一年咖啡收获季。客量少时,咖叔便戴起草帽,跨上三轮车,招呼几个乡亲,上山采摘咖啡鲜果。
李金合的咖啡园在高黎贡山腹地的杏腊寨,这里土壤肥沃,气温、光照适宜,是世界咖啡黄金种植带。
“阿香!坡上这几棵长势好得很呢,跟我去摘下!”李金合在田间招呼道。
阿香本名沈自香,与咖叔同村,种咖啡已近30年。“我从两年前开始帮助咖叔‘捡’精品咖啡豆,也去他的店子当帮手,一个月能多赚三千元。”她说,曾默默无闻的咖叔坚持了下来,咖农们见证了他对咖啡的热爱。
怒江畔的高黎贡山见证着峡谷中世事的变迁,作物的生长是对农人最好的馈赠。2024年,“保山小粒咖啡”种植面积14.49万亩,产量2.42万吨,综合产值达90.68亿元,咖啡精品率提高到70%、精深加工率提高到85%。
“做咖啡后我学会了一个词叫‘匠心萃取’,我是一个咖农,我希望给客人提供满意的饮品,为咖啡做些事情。”李金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