焜锅馍馍,这一承载着高原深厚农耕记忆的传统美食,在湟中区拦隆口镇民联村焕发出了新的生机。村民祁文娟夫妇,十数年如一日地坚守着这份传统手艺,精心制作着焜锅馍馍。在他们的引领和不懈努力下,民联村成为了远近闻名的“馍馍村”。如今,这看似不起眼的焜锅馍馍,已然摇身一变,成为了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香饽饽”。
在整洁有序的操作间里,祁文娟夫妇正以十足的默契,携手演绎着焜锅馍馍的传统制作工艺。他们把自家磨制的面粉倒入和面机,搭配老面酵母与精准配比的清水,机器转动间,原本松散的面粉逐渐被揉合成团。待面团发酵至布满蜂窝,取出反复揣排气、精准撒入碱面,再揪下小块面团投入炉火试碱 。擀薄、刷上自榨清油与香豆,叠成饱满花团,逐一嵌入内壁刷油的特制铝锅,二次发酵后的馍馍即将开启“蜕变之旅”。随后,她将面团擀成薄片,均匀地刷上自榨的清油与香气扑鼻的香豆粉,再巧妙地叠成一个个饱满如花团般的形状。接着,她将这些精心制作的面团逐一嵌入内壁已刷好油的特制铝锅中,准备迎接它们即将开启的“蜕变之旅”——二次发酵后的焜锅馍馍,将在高温的烘烤下,焕发出令人垂涎的诱人香气与酥脆口感。
十余道精细工序在他们手中行云流水。四十分钟后,烤箱门开启的瞬间,热气裹挟着浓郁香气扑鼻而来:金黄油亮的焜锅馍馍整齐排列,外皮泛着自然的焦光,内里松软多孔,纯粹的麦香在热气中氤氲散开。
湟中区拦隆口镇民联村村民祁文娟说:“我一直坚持用我们自己磨的面、榨的清油,主要是想着做纯纯的农家馍馍,放的是酵头、碱面,没有任何的添加剂。每星期要往西宁送两次馍馍,一次送100多个。我有两个微信群,一个群里有100多个人,他们主要是帮亲戚朋友买,都发往外地。我最早是从2011 年开始,那时候在这个村里我是第一个做馍馍的。”
说起祁文娟制作焜锅馍馍的坚守,还有这样一段故事,她的家在拦隆口镇民联村是“环青赛”必经之路旁,十几年前的一个清晨,她在家门口用麦草烤馍馍,路过的游客被香气吸引,执意买走了几个。这份无心之举,让承载着高原农耕智慧的传统美味,意外打通了走向市场的通道,也让祁文娟坚定了以匠心做美食的初心。
湟中区拦隆口镇民联村村民张俊云说:“她的馍馍香,我们一直买着吃,吃了好几年了。这个馍馍的味道和家里的味道一样。我去西宁总有认识的人让我帮着带馍馍,他们老给我打电话。”
口口相传的好口碑,让焜锅馍馍从农家餐桌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如今,在祁文娟的带动下,民联村已有10多户村民做起了焜锅馍馍生意。除了传统的麦草烤制,大家还添置了烤箱,让美味制作更高效,民联村也成了远近皆知的 “馍馍村”。
湟中区拦隆口镇民联村驻村工作队队员颜振宁说: “咱们村锅盔馍馍产业是从 2007 年开始的,现在有10多户从事锅盔馍馍产业,每年旅游旺季的时候他们都会把自己做的锅盔摆到路边卖,销量和收入都是很可观的。他们平时往多巴、西宁这些地方定点销售。下一步,我们计划帮助他们注册商标品牌进一步发展这个产业,规范生产和销售,打造成我们村的品牌,助力乡村振兴。”
小小的焜锅馍馍,不仅成为漂泊在外青海游子的乡愁寄托,更书写出平凡人的奋斗篇章。一份坚守,点亮了致富之路。
湟中区拦隆口镇民联村村民马启财说:“我们村基本上都是做馍馍的,我家已经做了10多年了,夏天要做百八十个,做了就摆在路边,基本上每天都能卖完,收入一天七八百、八九百、一千多也不定。”
小产业撬动大发展,借着“环青赛”赛事的影响,乡村振兴的道路在麦香氤氲中越走越宽,持续书写“一馍富一村” 的鲜活故事。
来源:湟中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