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渠首纪实//赵东理
创始人
2025-11-23 20:50:08

昔日民工今日翁

蹒跚步履游陈仓

游渠首,是当年建渠民工游渠首。小时候,我们这一带把参与性兴修水利叫打坝。父辈人就参与过泔河打坝,五八年又去宝鸡打坝。电影《红太阳照亮宝鸡峡》就是从五八年说起。

郭立老师发起、组织并筹措的这次“礼泉民工”故地游活动宣告圆满结束。这是一次很有意义的活动,

——作家赵东理先生与活动发起人郭立老师

不才向来敬佩所有民间活动、各类聚会的发起者、组织者,这次也是,对其肃然起敬。八位再过几年就八十岁的老“民工”,当然我们的父辈参与“打坝”的才是“老民工”,我们当属民工二代。

二代当年建造的引渭渠,个个也都满头白发。工地上出了力,流了汗。今怀着别样的情怀,观览、缅怀宝鸡及宝鸡峡。游览其间发现,已年逾古稀的我们,下坡涧、上台阶,路越不平越显步履蹒跚,行动行走艰难,不服老不行啊。

这次活动很有意义。首先是“民工”各人回顾回忆了自己青葱少年时及最初步入社会的懵懂无知,单纯天真,不谙世事时段,所拥有的酸甜苦辣。想到自己吃过的苦,流过的泪,哭过、笑过,受过委屈,也磨练和历练了自己。成为成长中的或经验或教训,一种财富是也;其次是一次游览,见赏和见证了五十年宝鸡峡及宝鸡市的发展变化,看到市面高楼林立,鳞次栉比,退休老人载歌载舞,济济一堂。人居环境与我们当民工时比较,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同行的四位老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看着就年轻多了,其中两位兼做司机,为大家服务。

他们都喊郭立“二哥”,不解?但足以见其关系友善亲密,情同手足。了解得知,当年礼泉教书育人界(老师队伍)八位精英,未拜把子的“八大金刚”立排老二,“二哥也”!

早八点,县西街食堂咥的羊肉泡,十二员大将分两桌、也两台车。吃过就一路高歌,出发了,食堂门外两台新嘎嘎的新动能商务车,十二位将士齐刷刷站成一片,听候座次安排。这时两个司机掐开了,一个说他性子坦(缓),开起车来看着不慌不忙,不会太快;另一个说:“我是个急性子,能跑快就不会跑慢,以往的平均速度都在110以上”。我心里想,你就是跑得快!后来在车上,车正跑着,是谁惊呼,你跑的快,都148了。我抬头一看,显示屏显示小时148迈。我想说,你不是跑得快,是你飞得慢!说真话,不是说现在,就是年轻时我开车都没上过120迈,本人胆小,表针快到120时,感觉车都要飞起来了。他竟然跑到148迈?感觉没有那么快嘛。莫不是新车的里程计数器也是“八两秤”,120就显148。

按安排,我和普选与四位老师同车。上车时,郭立手指着我向老师介绍:“这人能谝,路上听他给咱谝”。其实我能吃几个馍、喝几碗汤郭立最清楚。走麦城喝米汤尿一炕的事儿他也知道,是顾及我的面子,寻常不说就是了。然我不只是能谝,还是个“人来疯”。他怕伤我自尊而不说罢了,看透不说透,智者。

这一点,我也相当自知。

车刚开动没走多远,副驾驶位上老师摇下车窗玻璃,看着窗外发出感叹:今人天气真好,就适合旅游!我开了一句玩笑:“那是因为我来了”。嘿嘿!

虽已立冬多日,今仍红日高照,晴空万里2025年11月13日,秋风凉凉,不冷不热,天空湛蓝如洗,头顶白云悠悠,仿佛一幅宁静的画卷,真的好美好美。当年宝鸡峡引渭灌溉工程的八名已年逾古稀的“礼泉民工”游宝鸡、赴渠首正在进行中。

店张上的高速,这一路所见,公路两边枫叶如火,染红了路边川道两面的沟壑峁墚,好似大自然在为我们燃烧着最后的热情。

我们车驾驶员就是自称“急性子”的那位。

车一路狂奔,风驰电掣。前面说了,就是笔者亲眼目睹车内屏幕上显示“148/h”的那台车。路上,六名将士谈笑风生,说古道今,云里雾里。当说到去景点要验身份证才可以免票进入,我说大清早,我在村群里发微信提示要带上老年证。一位老师说没太注意,他忘记带身份证了。我说没事儿,我带有老年证和身份证两件,到真验证时你拿我身份证就可以。以往,谁拿我的身份证,啥关都能过得去。咱这人长相(模样)模糊,很大众化,安检验身,验谁谁都像我,或者说谁拿上我身份证,看着都是本人,没有破绽。

说我能谝,这不就谝开了。

高速上,车在飞奔,人在狂谝。路旁的大树嗖嗖的向后“撤退’。我们谝东聊西,胡吹冒撂,胡拉被子乱扯毡。谝到在建造大渠时我们住韩家崖村,工地就在村边,这里距渠首约十公里远。扯到出力下苦的那些事,扯到七零年的我们也就十六七八岁,就有担当,就个顶个地参加重体力劳动。聊来宝鸡的苦,回咸阳的哭,谝睡在韩家崖的大通铺,吃四两“杠子”馍,歇雨工(因天下雨不干活还计工分)。谝捞面条,在茅子吃都香 ...... 回顾年轻时的口无遮拦,胡说浪谝。谝到上五六年级在东关小学是住宿生,学校没有灶,学生都是周三下午回家拿馍(干粮),要吃三天呢,到周六再回家,周日下午赶回学校。干粮,都是学生自己带点咸菜什么的,学校供开水。咸菜就馍,喝开水,就是学生生活。家里穷苦,有时我就无菜可拿,吃饭时就会去蹭菜。还是玩笑话,我说那时蹭菜就得看菜主家的脸色,脸色正常就多捯两口,看脸不展拓(土话)就会知趣地离去,人穷志短。谝到这儿,普选说话了:“上学你就没拿过菜”!当即给我来了个“老蛙扑崖”。我认了,两年不拿菜,蹭吃同学菜,你得脸皮厚,真的也不容易。

又谝到普选也干过煤矿,家里条件好,煤矿太苦他不干了。如果能坚持干的话,早都是一个矿的大老板了。这个观点和看法在我的《一起走过》中曾有阐述,只可惜,世上没有“如果”!今天在这个观点上再加一句,住宿生时你要是也没菜拿,兴许你也干到退休了。我很自知之明,普选比我聪明,比我有头脑、有知识,比我学习好,比我会交际,各个方面,无论情商智商,他都在我之上。英雄有用武之地,我都能,他更能!光孙子上了清华这一件事,就叫人望尘莫及,给村上创造了历史。

普选、郭立我们仨是同班同学,又一个村人。从小一起玩尿尿泥长大,相互都很了解。又谝到郭立当教师前后的一波三折,跳出农门的坎坎坷坷,曲曲折折。我还撩了一句“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胡招呢,就是图个热闹。后来他还是干得有声有色,一句话,过去都是好年馑。

谝着谝得津津有味,尤其谝修渠,那可是发展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的伟大工程,给自家挣工分。

副驾驶位的红上衣老师又说话了:“很佩服你们这一代人,给国家还是做了贡献的”。一下勾起了我,或者说我们这一代人的共鸣。这样暖心的话,是对这一代人的承认与肯定,是最中肯的慰籍。我激动得问询对方“老师哪年人?”“六八年的”。回答得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我说感谢你对我们这代人的鼓励。

就有学者,复旦大学博导、语言学家钱文忠教授在央视大讲堂上也是这么说的。车上人除司机忙于驾驶外,两名老师也劳碌不闲。驾驶员还朝着坐后排的老师喊:“吃过饭你开”。他回:还是你开!

大数据的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其功能也越来越强大。行驶路径的导航,车外的境况在车内显示屏上一目了然。不知名姓的这位红衣老师,就是我们这台车的“男1号”角色,又是操盘手。坐的副驾驶,确是副司机。车的前行、改道、景点方位,与另一台车的联系及(遥控)指挥,对车载电脑必要的输入、取消都是他全权掌握,他在操弄。所以说,我们车的正、副驾驶,各司其职,也实至名归。

以上都是在车上谝的内容,笔者在平铺直叙。后面游园时,还有许多更精彩的,待我徐徐道来。

一路奔驰在西宝高速公路上。就连陇海铁路,都是顺着渭河河床形成的大川道,一路向西。

说着谝着,该下高速了。这一通疾驶,一山有一山的错落,一程有一程的遐迩。宝鸡东下了高速,很快进入市区,高楼大厦,灯红酒绿,眼花缭乱。穿过闹市,距离目的地(渠首)大约还有十多里地。继续逆渭水流向而上,两旁重峦叠嶂,大自然的壮丽景色映入眼帘。向北眺望,当年民工(我们)修筑的塬边渠道在山腰间形成一道水平,伸向远方,绵延到咸阳、礼泉。那工程,有我们的汗水,是我们的骄傲。那里有我们的足迹,有我们的辛劳与辛苦,甚至有血有泪。看着令人心旷神怡,甚至心猿意马。那工地感、人海战式的劳动场面又浮现在眼前,想哭的心情都有了。

离开喧嚣,我们走向宁静。公路南渭水潺潺,路北山如巨龙。更有看不见的引渭塬边渠道,以每秒60个立方的流量,流向东部,浇灌农田。这里曲径通幽,虽不能直观,可我们心里都有数,它是千千万万个民工辛辛苦苦打造(修建)的。并且,我们要到渠首,要到它的源头去。为有源头活水来!

很快,渠首到了。

先到的是渠首管理区域,拦大墙紧南边一个大院子,有办公楼,有宿舍楼,可大门紧锁。拦大墙是很有名的,试通水的当天,拦大墙被从底(根)部冲垮,数百米的大墙悬空了,还纹丝未动,大墙质量过关了,据说它是800号水泥所造。这是大事故,说是中央都来人了,事故也上了陕西日报。大墙的抢修又很惊心动魄,《一起走过》中有述,恕不再述。渠首的总布局、原设施,进水闸,冲沙阀等,没有什么变化,管理区域(大院)内文明整洁多了。就是说,渠首大的方面还和五十年前一样,花草植被较以前更人性化了。

看不到有人?敲击门房窗户...无人应答,再敲 ... 依然。这该咋办?正在琢磨着,有的说等,他总会来人的,有的说外观看看就行咧,里边的情况咱们都清楚。正犹豫着,走过来两个(看样子是当地)村民,一问才说:你们从桥上过去,到(渭)河床的南边向里,有个大铁门,那里会有人的。

只好驱车前往,几分钟功夫,就到达南岸。沿路行进,被打扫马路卫生的挡住说,人可以里,但车不让进,里头正在施工。我们只好倒车,车停在路边宽敞处,人下车徒步前进,十二个人,在峡谷中也显得浩浩荡荡。走着走着一石碑有字:大水龙王庙,几个人都来了兴趣,“渠首”有庙堂,很是稀罕。停下脚步一看,很不起眼,就是个简易的小阁子,远远看到阁子内小台阶上有烧过的香灰、烛痕,要到神龛跟前,就要上三四级高台阶,都七十多岁了,望龛生畏,就不上去了。继续前行 ...... 确实有一大铁门,里面有好几个人在劳动,两台大吊车在作业,走近才看到,是在机械化打捞水中大量的漂浮物(垃圾)。看到门口、栅栏外一下来了十多个人,负责的过来和我们打招呼,说平时可以进去,近两天在打捞垃圾,不能进到里面,就在外头看吧。我们说,我们是从礼泉来的,原来就在这里干过。负责人说,一看年龄就知道你们是原来渠首的建设者,知道你们是想有个回忆才来的。你看这阵势,的确不能进来,再说了,这里面还和原来一样,没有什么变化,你们在那儿看,也就看完了,再没有啥看头。他说的也是实话,看这场面也真不能进去,进去就不安全,还会影响人家正常施工。

就站外头看,两台大吊车吊那么大的底部格子托盘,往岸上打捞水中垃圾。围观的都很惊讶,咋那么多漂浮物?是多长时间没有打捞,还是年年都是如此?我们过来的半道上打捞上来的漂浮物堆积的象山一样,足够几列火车拉运了。刚刚打捞上来的就近也堆成小山,等待卡车短途外运到那个地方。我惊叹也纳闷,渭河的上游,咋会有那么多那么多的垃圾,难道上游就没有环保治理吗,上游人的生活垃圾都往河里倒,往水里倒?简直不可思议。

就这样渠首算是参观完结,基本完成了老民工故地游的使命,剩下的就是另外的游、玩、逛、耍和吹牛皮,撩炸弹,一群老汉,有什么正经。

我们开始原路返回,往车跟前走,到大垃圾堆那里,有人看见下个米巴深就是大垃圾台的地平面,沿水边可以走到拦大墙底下,那里的渠首一览无余。要过去,非常艰难,下到底层,他们都是爬在地上,且着身子往下溜的。我看着害怕,我没有去。就站在路边等待他们。这时就见一位老者在垃圾山上捡矿泉水瓶子。他只捡矿泉水瓶,其它一概不要。无所事事,就和老者聊上了。先和老者套近乎,我说你都一把年纪了还捡这个,老者说没事,权当散心呢。看他一会就捡了好多,他不是捡,就是弯下腰在拾。不一会儿,他的小蹦蹦车车厢都快满了,看着都脏兮兮的,我说你去卖之前恐怕得用水给人家冲一下,冲干净呢?他说是的,得洗干净,不然他不收。我说老人家这么辛苦一天能卖多少钱?老者说就是二百元上下,那不少啊。我说这么多垃圾咋就你一个人在这儿捡呢,老者说这里太偏僻,离村子也远,没人愿意来。我说那才好呢,你就天天来捡。老者说是的。他又问我,你们是干啥的?我说我们就是当年修建渠首的民工。老者又问你们是哪儿来的?我说我们是礼泉人,从礼泉来的。老者说他家那年就住的礼泉民工。我问住的是哪里人?老者说了个村名,很生疏,我没记住。反正不是城关附近的村,和老者谝多了,也熟络了,我对老者说:那时候,你们这儿人骂我们说,“改我儿礼泉民工”。老者笑了,就是承认了呗。趁这个热火劲儿我在老者后背轻轻拍了一下说,我们也骂你们呢。没有说具体骂话,我俩都笑了。

其实那时候民工与当地人对骂的话语很经典,流传也广。你看我们同学段宣铭,自幼商品粮户口,连当“民工”的资格都没有,更没去过宝鸡峡。

——宣 铭 的 微 信 截 图

当郭立同学把“民工”宝鸡游的照片发到同学群里,宣铭同学反映神速,立马发了这么两行文字,虽没到过宝鸡工地,他也知道。他很智慧,嫌骂人的原话难听,故意用的谐音。我把它截图了,以飨大家。

和老汉谝了这么一阵子,那边看景的人也回来了,从“落差”那儿一个个都是爬上来的。

是谁说了一句,看你和那老汉谝的还美。我说我给老汉讲宝鸡人骂礼泉民工,礼泉民工也骂当地人呢。

我们又一起朝前走就上了车,直奔宝鸡植物园。到了地点一看这里人多,路边车停满了,等了一会才有了车位,下了车就发现,进植物园的大门外头,是个菊花市场,菊花盛开,姹紫嫣红。形成一道特别风景,就联想到陶渊明的: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各种颜色,不同品种,不同造型的盆栽盆景,在人行道的中间位置。布置得摆放图形天圆地方,有横有竖,花色搭配,分层次,有高低,错落有致。游园

的从花坛两旁通过,欣赏花的烂漫,花被人簇拥,花对着人笑,岁月虽冷,芬芳不灭。

漫步过了菊花方阵,向里望去,竟有一堆白色群雕,近前一看,是武则天和她的宫女们,还有那两位名宠,众所周知的缘故,这里就不说名字了。也是一段历史,就有了“民工与女皇同框”这张照片:

——菊 花 展 的 一 角

合影完毕,有的说“植物园”,全是植物,没啥看头,真的就没看头吗?非也!整个园区布置,充满诗情画意,还有诗和远方。居然说没意思,那就出呗!个个慢悠悠地向外移步,你看,游园过后的状态:

——悠闲地走出植物园

普选打我杂子:“你看,东理在把头发一染,看着比我能小十岁。”我知道他是在调侃我,同行的那么多人,我用肩膀用劲碰了一下普选,我说说一句村上话:快气(去)、气、气来(挨)起,气(还是去的意思)。算走着,谁说了一句,都快一点了,领队的发号司令:走,上车,去青铜器博物馆。 宝鸡青铜器博物馆可是全国,甚至全世界有名,前几天,习近平不是也到过那里。宽敞的马路,三拐两拐就到了。下车看见:中国青铜器博物院 的招牌,门面 好气派,馆名好豪横,好霸气。光看名字都愿意驻足参观,好开阔眼界。

——当年的礼泉民工故地重游

到入口验票处,我们领队的与验票人员嘀咕了几句,就放我们进去了。是见我们白发婆娑,就免于验证而—路绿灯。虽已来过几次,每次都有变化,都有新感。这次竟变成“中国的院”,和故宫、历博平起平坐。地位的提升,知名度在不断括展,可见馆藏物种,古铜器皿之丰盛、之稀世,之珍贵,之价值连城!还看到一幅大标语更霸:没到宝鸡,就等于没来中国!

到了宝鸡的老外,看到这幅标语,都会膨胀,都会忘乎所以。“中国青铜器”、“东风41”,使世界震惊,其威慑力超强。

这里耗了两个小时,还是走马观花,知道的、看到的、了解的只是冰山一角。是谁说了一句“快两点了”。头儿说:“走,到杨凌吃饭”!

一听“杨凌”,正好咱没去过,我心中暗喜......

还是高速路,单向四车道还有边道,路况更高档。车速自然就快,不大工夫,杨凌到了。来过这里的一位老师说,某某街道有一家旗花面好吃。导航里输入店名,车就到了店门口。进店分两桌坐下,还不错,厅堂桌椅给人的直感不错,干净卫生,服务也热情。人刚坐定,茶水就上来了,茶壶是全铜质地,亮黄亮黄的,还闪闪发光,我相信大众用不会是金的,才断定壶是铜的。还很有茶味,不像是银杏树的叶子泡的。

旗花面上来了,每盘六碗,每桌六人,我们桌上了四盘,说明每人咥了四碗。“旗花面”,好优雅的饭名。吃着也不过尔尔,和礼泉烙面没有很大区别:小花碗,一点点,汤多面少,一筷头就捞完了。

礼泉人实在,面是烙出来的,就叫烙面;杨凌人的面是机器压的,却叫个“旗花面”?不光优雅,还很文气。也难怪,杨凌是个农业科技城嘛,吃也要科学技术一点不是。

吃完饭,十五点已过。

走马灯式地穿过杨凌几条街道。算是对农科城有了大概印象,总体觉得是个较现代的、不算大的城市。搞不清楚的是,印象中一直觉得杨陵区归陕西省直管,就连汽车牌照都是单独一个“V”字,省辖的几个地级市,车牌各都是单独的字母,这很正常。可从宝鸡过来快进入杨凌前,导航报告说“前方进入咸阳市杨陵区。”听到这个播报,我蒙了?

自此,游渠首、逛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杨凌农业科技示范区,四个领域,各有特点与优势,我们的游览、参观、学习、见识告一段落。

十二个人,分两个大类,一类是教师,一类是民工,也许各有各的领悟,各有各的收获。

回家的路,是下了高速就到西兰(312)路上,下车与大家道别,我路边再等咸阳班车。就各回各家了。

这里给组织者及驾驶员(司机)致以革命的敬礼,再道一声你辛苦了。拜拜,要是女士,可能还会来个“飞吻”,老汉,不用!照样情深意长。

作者简介:赵东理,原籍陕西,咸阳市,礼泉县金家沟村。

赵东理近影 铜川下石节煤矿原党委书记,作家,出版有《岁月留痕》《我们一起走过》( 岁月留痕续集)《我也说矿山》。

作者简介:赵东理,原籍陕西,咸阳市,礼泉县金家沟村。

赵东理近影 铜川下石节煤矿原党委书记,作家,出版有《岁月留痕》《我们一起走过》( 岁月留痕续集)《我也说矿山》。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腌酸豆角,别只知道放盐,分享实... 前些天,我点了份外卖,意外发现里面竟然有我多年未尝的酸豆角,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经常吃的美味。然而,外卖...
每日一膳|初冬寒燥吃什么?这道... 【每日一膳】或汤,或菜,或粥,或糖水,或茶。广东省名中医、知名养生专家杨志敏教授带领团队,携手《南方...
日签 | 白萝卜是秋冬季节的“... 药膳方推荐 白萝卜牛骨汤 材料:牛骨1000克,白萝卜300克,生姜3片,葱花、食盐、胡椒粉适量。 ...
原创 【... 宫海鑫 1996年出生, 黑龙江安达市人,大专学历, 中式烹调高级技师,哈尔滨美食推荐官, 龙江国宴...
原创 5... 家人们谁懂啊!油豆泡、瘦肉、豆芽这三样普通食材搭一起,居然能做出超级下饭的家常硬菜!做法简单到厨房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