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方志四川”!
这盘四川人本命菜
全靠郫都豆瓣酱注入灵魂
徐海涛
1
红亮烟火里的本命滋味与乡愁开关
红亮的酱汁裹着肥瘦相间的肉片,边缘煸得微微发卷,带着焦糖色的焦香,混着蒜苗的清辣直往鼻子里钻。筷子夹起一块,油脂在舌尖化开却一点不腻,酱香里藏着若有若无的甜,配着白米饭能扒三大碗——这才是刻在成都人DNA里的本命菜啊!
在外漂泊过很多年,试过无数家川菜馆的回锅肉。有的肉片切得太薄没嚼劲,有的酱放少了寡淡如水,最离谱的一次连蒜苗都用葱代替......
每次放下筷子都忍不住想,这哪是回锅肉啊,分明是少了灵魂的赝品。
回锅肉(二毛 供图,图源:四川方志图库)
我在网上看见过有这样的视频:有一个在外地的成都人跟妈妈视频,妈妈正在厨房处理五花肉,举着锅铲冲镜头喊:“等你回来,给你做二刀肉的回锅肉,多放豆瓣酱!”
突然他就鼻子一酸——原来回锅肉的精髓从不在调料配方里,而在那个为你掌勺的人,在那句“等你回家”里。
回锅肉选材(图源:川菜博物馆)
它哪里只是道菜啊,是漂泊者的乡愁开关,是迷路时的指南针。一口下去,胃里暖了,心也定了,连带着家乡的烟火气都涌了上来。
2
从祭台到餐桌
回锅肉的风味进化史
那么,这盘让无数成都人魂牵梦绕的回锅肉,究竟从何而来?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先把《四川省志·川菜志》这本书打开:“回锅肉民间又叫‘熬锅肉’‘过门香’。传说这道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学徒工帮老板干活,每月只有初二、十六两次‘牙祭’(巴蜀人将吃肉解馋称为打‘牙祭’),‘牙祭’中都少不了回锅肉来解馋过瘾。因此,回锅肉在众多的川味名菜中,其普及率和知名度在川菜中堪称第一。早期的四川菜谱都将其列为开宗明义的第一个菜。”
回锅肉 (图源:方志四川)
我又求助于万能的网络,找到了一些资料。关于回锅肉的起源,众说纷纭,其中流传最广也最接地气的说法,与祭祀传统紧密相连。
在旧时,祭祖是头等大事,而猪肉则是献给先人最尊贵的祭品。祭祀用的猪肉,通常是整块白水煮熟,不放任何调料,以示对食材本味的尊重。仪式结束后,这些被称为“福肉”的祭品分给家人享用。
然而,寡淡无味、又可能已经放凉的白水煮肉,实在谈不上美味。为了不浪费这在当时颇为金贵的肉食,智慧的先辈们便将其切片,重新下锅,佐以各种调料爆炒,让平淡的祭肉在烟火气中获得新生。
这“再次回锅”的动作,便成了这道菜最朴素的名字来源。这一起源故事,为回锅肉注入了敬天法祖、勤俭持家的文化内涵。
回锅肉(蓬州闲士 摄,图源:四川方志图库)
3
郫都豆瓣酱
为回锅肉注入灵魂
当然,历史的脉络并非单一。
有学者考证,回锅肉的雏形或许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朝代。明代宋诩所著的《竹屿山房杂部》中,记载了一道名为“油爆猪”的菜肴,其做法是:“取熟肉,细切脍,投热油中爆香,以少酱油酒浇,加花椒葱……”。这种“先熟后炒”的烹饪逻辑,与回锅肉如出一辙,被认为是回锅肉的“远亲”。
尽管当时的“油爆猪”用的是肉丝,调味也与今天大相径庭,但它无疑为后世回锅肉的定型提供了重要的烹饪思路。
然而,我们今天所熟知的、那盘色泽红亮、咸鲜微辣的回锅肉,其最终定型,离不开一样关键的调味品——郫县豆瓣酱。
这种被誉为“川菜之魂”的调料,大约在清代咸丰年间诞生,并在随后的同治、光绪年间得到普及。
正是郫县豆瓣的加入,为回锅肉注入了灵魂,使其完成了从一道普通“油爆肉”到川菜代表的华丽蜕变。
历史的证据也佐证了这一点,“回锅肉”这个菜名首次见于文献记载是在1909年出版的《成都通览》一书中,标志着这道菜已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并开始它征服大江南北的旅程。
从祭祀桌上的“福肉”,到明代的“油爆猪”,再到清末与郫县豆瓣的完美相遇,回锅肉的演变史,是一部活生生的饮食文化融合史。它吸收了满族食白肉的习俗,融合了“湖广填四川”带来的辣椒等新食材,最终在巴蜀大地的沃土上,长成了最能代表这片土地风味的模样。
辣椒(图源:成都天府地标馆)
4
烟火里的永恒念想
从日常滋味到岁月记忆
如今,回锅肉早已超越了一道菜的范畴。它是成都人饭桌上的日常,也是宴请宾客的压轴。
它可以搭配蒜苗、青椒,也可以和莲白、锅盔、苕皮等任意食材组合,创造出“家家有不同,户户有绝招”的百变风味。
但无论怎么变,那先煮后炒的“回锅”精髓不变,那肥而不腻、咸香下饭的“家常”本味不变。
回锅肉(图源:方志四川)
对于每一个成都人来说,无论走多远,味蕾的尽头,永远是那一盘热气腾腾的回锅肉。
它不仅仅是食物,更是家的味道,是母亲的呼唤,是那句最亲切的四川话:“幺儿,回来吃嘎嘎(肉)咯!”这份深植于心的味道,就是成都人最具体、最温暖的乡愁。
回锅肉(图源:方志四川)
说到回锅肉,我还想起来了发生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期的故事。
那个时候,猪肉奇缺,聪明的成都人,想了一个办法就是用厚皮菜来代替猪肉,配上回锅肉的所有调料,把厚皮菜的菜帮切成回锅肉的样子,因为用的是回锅肉的调料,所以这个菜有回锅肉的色,有回锅肉的香,可以“嚯”(四川方言:有“骗”的意思)一下眼睛和鼻子。
但是“嚯”不到嘴巴,吃到嘴巴里才晓得是回锅肉的赝品。更“嚯”不到胃,厚皮菜是寡油的,吃了是唠肠寡肚的。过不到好久肚子就饿了。
厚皮菜(图源:本草传)
那个时候的蔬菜都紧张,可能是厚皮菜的产量高,菜市场常见的就是厚皮菜,但厚皮菜实在是不太好吃,如果不是聪明的成都厨师把厚皮菜做成假冒的回锅肉,厚皮菜真的不好卖。
参考资料:
1.]回锅肉的前世今生-光明日报。
2.回锅肉的起源:民间祭祀与翰林改良两说。
3.川菜的苦恼:其实,我不是只有麻辣味-四川新闻。
4.回锅肉的历史起源_四川-搜狐。
5.到底谁,才是真正的川菜之“魂”?-澎湃新闻。
6.古巴蜀·新成渝·文化谈④|蓝勇:从川菜演变历史看巴蜀文化发展轨迹。
7.传承川菜文化成都一餐馆推出108道回锅肉-中国质量新闻网。
来源: 成都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