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一年中最好的“吃蟹季”如约到来,网友吐槽大闸蟹“猫腻”的新闻也接连登上网络热搜。诸如:四两的大闸蟹绳子就占了二两,标记大闸蟹身份的蟹扣在网上随便买……
大闸蟹的“水分”清清楚楚,就摆在大家眼皮子底下,消费者也吐槽了好多年,几乎成了“顽症”。
进入十一月,大闸蟹迎来消费旺季。作为一种时令食材,大闸蟹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
购销两旺的同时,大闸蟹缺斤少两、鱼龙混杂等问题,也让消费者的投诉“直线攀升”。
重量不够“水分”凑。这些年来,捆蟹的绳子升级换代:粗壮硕大的草绳、吸水性强的棉绳、加厚包芯的麻绳,各式各样捆蟹绳子,解开来甚至接近一米长。有消费者反映,自己网购时按重量计算价格的大闸蟹,“一只四两的蟹,光捆蟹绳子就有二两”。
蟹卡兑换猫腻多。标注为“1898型”“2088型”等规格的蟹卡,销售页面介绍,单只蟹为四两到五两,一张卡含八只、十只或十二只,价格也不便宜。不少消费者反映,自己收到的螃蟹明显与商家介绍或蟹卡标注的不符。一只蟹差一两或半两,十只八只加起来可差出不少。而不同规格的螃蟹,单价相差悬殊。
质量“掺水”时有发生。有网友反映,在网络直播间下单前,客服介绍自家的螃蟹“满黄流油”,可实际收到的常常有“空壳螃蟹”,甚至还有死蟹。想要联系退换,不是打不通电话就是找不到客服,无奈只能吃哑巴亏。
假冒名牌不少。随着阳澄湖大闸蟹知名度不断提升,一些不良商家从网上购买蟹扣,冒充阳澄湖大闸蟹。不少网友表示,自己在网上明明下单的是阳澄湖大闸蟹,可收到的却是肉眼可辨的“贴牌蟹”“洗澡蟹”。
为了在竞争中占得先机,一些商家往往采取低价策略吸引顾客,可又不想在利润方面作出让步,于是就在斤两上做起手脚,甚至在质量上“掺杂水分”。
“水分”大闸蟹之所以“吃得开”“行得通”,与一些地方相关协会和部门的监管不到位密不可分。
一些地方为了逃避消费者的吐槽,提出按只论价。大量采用蟹卡的方式销售,也让许多消费者无法联系到供货商,遇到问题常常求告无门。
针对消费者吐槽的冒牌问题,一些地方的大闸蟹协会推行蟹扣标识,推出可溯源的二维码蟹扣,授权经销商根据合作养殖户的实际养殖水面,核定蟹扣数量。
现实却是,由于管理的分散,不同地方、不同规格的蟹扣可以随意买卖。不良商家只要花点小钱就能买到各式蟹扣,甚至定制想要的蟹扣,让自己的螃蟹轻易成为名牌产品。
面对种种乱象,有网友感叹:“走过最长的路,就是蟹商的套路。”
针对大闸蟹市场不时曝出的问题,有关地方市场监管部门日前回应,已对相关问题依法调查,组织专题研究,并持续改进工作措施。
大闸蟹的“水分”并不难查,就在眼皮子底下,关键是要有人管、用心管。要让监管“带电长牙”,像治理豪华包装一样治理大闸蟹的捆绳,要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加大抽查频次,严打短斤缺两和以次充好。
加强网络执法,严查蟹扣买卖中的不法行为,不能任由虚假蟹扣畅行无阻。进一步完善制度设计,试行蟹扣向生产者直接发放等办法,堵住蟹扣任意销售的漏洞。
建立从源头端到销售端全链条监管体系,让每一只大闸蟹从离开水域到端上餐桌,整个流程都可以追溯,压缩不良商家使歪招的空间。进一步畅通投诉渠道,让广大消费者投诉有门,并能快速解决。
只要管理的手坚强有力,大闸蟹身上那些不该有的“水分”就不难挤出。守住大闸蟹的品牌与品质,让舌尖上的“吃蟹季”,变得更加美好与实在。
来源:新华社“千笔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