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啊,咱们来做一道藜蒿炒腊肉。这菜听起来简单,但要做得好,里面的门道还真不少。很多人炒出来要么水汪汪的,要么藜蒿发黄发柴,吃起来总觉得差了点意思。干了十几年厨房,这道菜我炒了没一千次也有八百次了,核心就那么几个点,掌握了,你在家也能做出饭店的味道。
先说食材,藜蒿,这东西有股特殊的清香,杆子脆,吃的就是这个口感。如果实在买不着,用芦蒿也行,香味和口感会有点区别,但路数是一样的。再退一步,用香干切成条来配腊肉,也能做,那就成了另一道菜了,今天先不提。咱们就用正经的藜蒿,买个300克,差不多就是一小捆。腊肉呢,最好是带点烟熏味的,肥瘦相间的那种,切出来才漂亮,炒起来也香。150克足够了,多了会咸。
处理食材是第一关,这步做不好,后面全白搭。藜蒿要把下面老的、硬的根部都掐掉,别心疼,那部分嚼不烂,只会破坏口感。然后掐成大概3厘米长的段。关键一步来了,烧一锅开水,里面撒一小撮盐,把藜蒿扔进去焯烫一下。时间得卡死,最多30秒,看到它变翠绿了马上捞出来,立刻过一下凉水,或者直接摊开晾凉,这样颜色才能保住。捞出来后,用手轻轻把多余的水分挤干,记住是轻轻地,别把它捏烂了。这一步能有效防止你后面炒菜的时候出水。
现在说腊肉,很多腊肉是风干的,质地很硬,直接切片下锅炒,口感能把人腮帮子嚼累了。所以,我个人的习惯是,先把整块腊肉上锅蒸个10分钟左右,让它回软,油分也稍微析出一点。蒸好之后再拿出来切片,就好切多了,厚度大概2mm,跟一枚硬币差不多。这样处理过的腊肉,炒出来口感柔韧,不会干硬。
准备工作都妥了,就可以开火了。用最普通的中式炒锅就行。锅先烧热,烧到微微冒烟的程度,然后倒油。热锅冷油,这是炒菜不粘锅的基本功。油不用太多,因为腊肉自己还会出油。油温起来后,把蒜末扔进去爆一下,看到蒜末在油里冒起细密的小泡,闻到香味,就差不多了。
紧接着,把切好的腊肉片倒进锅里。用中火慢慢煸炒,这个过程要有耐心。目的是把腊肉里的猪油给逼出来,让肥肉部分变得有点透明,边缘微微卷曲。大概需要两分钟。你看着那个油滋啦滋啦地冒出来,香味也跟着出来了,这菜的灵魂就有了。这个腊肉油,是这道菜好吃的关键,比你用什么牌子的色拉油都香。
腊肉煸好了,锅里的油也够香了,这时候把干辣椒和花椒丢进去。稍微扒拉几下,炒出香味就行,千万别炒糊了,特别是花椒,一糊就有苦味。整个过程大概一分钟不到。
接下来,主角登场。把沥干水的藜蒿倒进锅里,立刻转成大火。对,就是最大的火。家庭的灶,火力能开多大就开多大。然后就是不停地翻炒,让藜蒿在锅里均匀受热,充分吸收腊肉煸出来的油香。这个过程很快,大概三分钟,看到藜蒿彻底断生,但还保持着翠绿,就成了。这东西就怕炒老了,一老就没了那股脆劲儿。
最后一步是调味,沿着锅边淋入生抽和一点点蚝油。别直接倒在菜上。淋在锅边,高温会瞬间激发出酱油的香气,这叫“炝锅”。因为腊肉本身有咸味,生抽千万别手抖放多了。实在拿不准,就先少放点,尝一下味道再决定要不要补。要是感觉有点干,可以加一小勺水,也就5ml,让调味料能更好地裹在食材上。翻炒均匀,让每一段藜蒿都沾上味道。
出锅前,有人喜欢淋点香油,这个看个人喜好。我不建议,因为腊肉和藜蒿本身的复合香气已经足够了,再加香油有时反而会抢味。关火,装盘。一盘合格的藜蒿炒腊肉,应该是藜蒿翠绿,入口脆嫩,带着一丝清香;腊肉则是油润咸香,口感有嚼劲。两种味道互相衬托,谁也不抢谁的风头。
炒这菜,最常见的失败就是出水。一出水,就变成烩菜了,口感全无。原因就是藜蒿焯水后没挤干。万一真出水了,唯一的补救办法就是快速勾个薄芡,让汤汁变稠一点,但口感肯定打折扣了。另一个问题是腊肉太咸。如果你买的腊肉本身盐分很重,炒之前最好用水泡一会儿,或者蒸的时间长一点,能去掉一部分咸味。炒的时候,生抽就要减量甚至不放。万一炒咸了,出锅前淋几滴柠檬汁或者白醋,能稍微中和一下。但最好的办法,还是从源头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