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起,蟹脚痒”,又到了一年中品尝大闸蟹的黄金时节。“这是半斤的母蟹,这只公蟹也是5两!”9月末,在苏州市阳澄湖围网养殖区,蟹农们的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随着金秋第一只蟹笼收网出水,一只只肥美鲜活的阳澄湖大闸蟹争相出笼,2025年大闸蟹丰收盛宴也自此正式启幕。
近日,由中国人寿财险苏州市中心支公司承保的养殖区蟹笼收网
蟹农正熟练对刚打捞上岸的大闸蟹进行捆扎
从质量到品牌
升级守护“盘中鲜”
作为苏州美食“顶流”,以“青背、白肚、黄毛、金爪、壮体”为鲜明特征的阳澄湖大闸蟹是大自然的馈赠,也是苏州的“金字招牌”,已带动近10万人就业,全产业链规模约350亿元。而在阳澄湖大闸蟹的品牌价值背后,消费者对大闸蟹的评判标准也在悄然转变——从过去“认产地”转向如今“认肥度”,稳定的品质供给才能在消费需求的迭代中持续领跑。
近期,位于阳澄湖岸的国寿嘉园·苏州雅境养老社区开启品蟹季
如何助力守护好
阳澄湖大闸蟹的“真”滋味?
中国人寿集团旗下财险公司发挥主业优势,推动农业保险从“保生产”向“保质量、保品牌、保市场”创新转型,以“溯源+保险”模式量身定制“农产品质量安全保证保险”,为这张苏州特色农产品名片筑起了质量与品牌的双重屏障。具体而言,该险种核心覆盖因大闸蟹农药残留、重金属超标等质量问题导致的消费者的经济损失,通过风险分担机制,不仅稳定了养殖企业的生产信心,更将无形的质量承诺转化为刚性的保险保障,切实守护好消费者的“盘中鲜”。
此外,面对今年7、8月连续高温天为养殖带来的不小“烤”验,来自中国人寿的政策性大闸蟹高温指数保险也能进一步兜底保障农户风险,及时缓解经营等资金压力。作为地方特色农业风险保障的重要举措,该产品依托气象部门权威数据就能快速核定损失,当连续多日最高气温超过约定阈值时即自动触发理赔。今年,中国人寿政策性大闸蟹高温指数保险已为吴中区86户受灾蟹农送去“定心丸”,单户最高获赔超20万元。
从丰产到丰收
“南蟹北养”成为新趋势
在北纬37度的黄河入海口,盐碱滩涂之上,因千分之三的淡盐水环境、碱性的湿地土壤和适宜的气温,这里的大闸蟹被赋予了独具特色的鲜甜口感,牢牢占据我国早秋蟹市场的“C”位。眼下,在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黄河口大闸蟹已经进入开捕期,预计全市产量将达7500万吨、产值突破11亿元,这样一只只鲜活的大闸蟹,经过严格的人工筛选、抽检、捆绑和包装,依托冷链物流,24小时内即可从黄河口直达上海、北京、广东等地消费者的餐桌。
最快不到12小时,这些鲜活的大闸蟹将通过现代化冷链物流送达各地
然而,极端天气始终是制约当地产区发展的瓶颈,尤以强降雨和风灾带来的水草损害为重,它们将直接影响大闸蟹成活率和产量、质量。“当时在2018年‘温比亚’和2019年‘利奇马’台风和强降雨中,养殖户们损失惨重,几乎血本无归”,东营市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回忆道。
中国人寿财险山东省东营市垦利支公司员工深入养殖场,了解大闸蟹生长规律和保障需求情况
为了找到“靠天吃饭”问题的解决方案,中国人寿财险山东分公司主动与当地政府部门对接,积极开发开办黄河口大闸蟹养殖综合气象指数保险。该保险每亩保费70元,由区、市、省财政各承担32%、8%和40%,当养殖户因台风和强降雨遭受损失时,最高每亩可获得赔付1000元,确保绝产后养殖户还能再生产。截至2025年9月底,黄河口大闸蟹养殖气象指数保险已累计承保面积超10万亩,提供风险保障超1.4亿元,投保后的养殖户舒心而风趣地说:“有了‘避风港’,我们养的大闸蟹可以‘横着走’了。”(中国人寿海南省分公司供稿)
上一篇:羊大师鲜羊奶喝起来口味怎么样?
下一篇:这样吃油更健康!科学选油攻略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