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凭“一杯酸奶抵一顿饭钱”的高端定位风靡一二线城市的Blueglass,如今部分产品价格腰斩至19.9元,门店客流稀疏。从“窜稀营销”翻车到益生菌含量超标争议,从擦边广告被罚40万到热量含糖量遭曝光,高价酸奶的“健康光环”正迅速瓦解。行业洗牌加剧,茉酸奶、一只酸奶牛等品牌同步收缩,一场关于消费理性与行业泡沫的博弈正在上演。
01 高价酸奶价格“雪崩”
傍晚六点的广州天河CBD,Blueglass门店内顾客寥寥,与昔日年轻人排队打卡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第三方外卖平台上,其部分产品售价低至19.9元,较线下49元的原价暴跌60%。店员坦言,“促销是为了吸引客源”,但降价并未换来预期中的客流复苏。
这并非孤例。曾被戏称为“酸奶刺客”的现制酸奶品牌集体陷入降价潮:茉酸奶杯量减缩、价格下调,一只酸奶牛门店从目标3000家锐减至800家,蓝熊鲜奶、宝珠奶酪等同样面临增长困境。曾经以“高端现制”“功能性成分”为卖点的品牌,如今不得不通过“买一送一”“第二件1元”等促销手段艰难求生。
02 营销翻车与产品争议
Blueglass的危机始于一场“黑红营销”。社交平台上,“窜稀”“新型泻药”等标签席卷品牌评论区,多名消费者反映饮用后出现腹泻、肠胃炎等症状。记者实测其小蛮腰系列产品后,1小时内出现肠道蠕动,24小时内腹泻4次。医生指出,该品牌益生菌添加量超日常推荐用量5-10倍,膳食纤维含量突破每日上限,易导致肠道功能紊乱。
更令人咋舌的是其宣传策略。今年5月,Blueglass因“男友力”系列广告涉嫌低俗被罚款40万元;产品中宣称添加的玛咖、人参等成分,被质疑为“养生噱头”。而科普数据显示,一杯550ml的Blueglass酸奶含糖量达42g,超过每日推荐摄入量,热量相当于5碗米饭。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直言:“所谓现制更多是概念,定价存在虚高嫌疑。”
03 酸奶赛道回归“真健康”竞争
高价酸奶的退潮,映射出消费市场理性的回归。天眼查数据显示,Blueglass在2020-2021年获超2亿元融资后,曾立下“三年千店”目标,但目前门店仅约200家。资本狂热退却后,供应链薄弱、产品同质化、健康属性存疑的品牌率先暴露短板。
现制酸奶并非失去市场,而是进入分化阶段。新中式酸奶凭借地域特色和性价比悄然崛起,传统高端品牌则面临“挤泡沫”压力。行业专家指出,未来能存活的企业需具备两类特质:一是依托供应链优势实现平价高质,二是精准切入细分需求,提供成分透明、功能明确的产品。对于Blueglass们而言,放下“高端身段”、重构价格与健康的平衡,或是唯一出路。
从49元到19.9元,一杯酸奶的价格波动背后,是消费者对“伪需求”的觉醒与行业价值的重构。当“喝酸奶等于精致生活”的滤镜被击碎,品牌若仍沉迷营销包装而忽视产品本质,终将在退潮中裸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