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眼观察】贵阳的“奶茶热恋”:一场持续三十年的味觉狂欢
创始人
2025-11-15 12:42:37

贵阳某奶茶店内,年轻的女孩们坐在窗边,一边轻声交谈,一边不时拿起手机,对着手中那杯满是贵州特色的刺梨气泡水拍照打卡;不远处,一位年轻小伙戴着耳机,在电脑前忙碌,手边放着一杯铜仁抹茶特调;角落里,几位年龄稍长的中年人也惬意地坐着,他们没有点那些新奇的特调,而是要了传统的茶底奶茶,正慢悠悠地品着,偶尔感慨几句如今奶茶花样的繁多。

这样的场景,在如今的贵阳街头并不少见。奶茶文化,早已成为这座城市生活的一部分。但回溯到30年前,贵阳的奶茶市场还远不是这番景象。

1995年,那时的贵阳街头,年轻人的娱乐选择还不像如今这般丰富,中华中路、大十字商圈刚刚崭露头角,散发着这座城市新兴商业活力的气息。就在这一年,一家主打台湾风味冰淇淋和珍珠奶茶的店铺悄然开业,凭借地道的风味迅速积累口碑。尤其是那Q弹的珍珠,混合着香甜的奶茶,为贵阳的70后、80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味觉冲击,成为他们对奶茶最初的美好记忆,也在此播下了奶茶市场的第一颗“甜蜜种子”。

2002年更名后,它拥有了一个更为贵阳人所熟知的名字——“冰城雪缘”。

冰城雪缘是一代人的回忆。图/小红书 钥西爱吃爱旅行

启蒙年代(1995年-2008年):外来浪潮与本土萌芽

“冰城雪缘”的走红,拉开了贵阳奶茶市场的序幕。但真正让奶茶从“新奇体验”走进寻常生活的,是“街客”“避风塘”等外来连锁奶茶品牌带来的标准化浪潮。作为早期进入贵阳的外来品牌,“街客”以奶茶粉冲泡的便捷模式快速铺开,在学校、商场周边开出数十家门店。3元一杯的珍珠奶茶,用简单直接的甜润,完成了贵阳奶茶市场的初次“甜蜜覆盖”。

“零几年的时候,我们十七中门口起码有十多家奶茶店,印象最深的就是‘街客’,便宜又快捷。”现年31岁的齐先生回忆,“好多家都知道是用粉兑的,可就算是粉兑的,我们也爱喝!”而在记者的记忆中,2005年到2010年的奶茶回忆,基本属于师大、喷水池、小十字,那时的“红茶之翼”“又一间”“街客”“茶风暴”,是无数大学生的青春印记。

红茶之翼,还是记忆中的老位置。图/侯萌

在贵阳,奶茶是百花齐放的现象,既有外来品牌,本土化也在萌芽。2000年,“宜北町”便在贵州师范大学附近落地生根。彼时的传统奶茶经营者或许未曾料到,这家自带谐音梗“一杯Tea”的小店,会因其高端客单价和独特的“现代茶馆”定位,被老贵阳人冠以“贵州星巴克”的名号,成为一代年轻人第一次体验“空间消费”的场所。

还记得当年宜北町给你带来的惊艳吗?图/侯萌

几乎同期,一个更接地气的名字——“新鲜好味道”,在中华中路开出18平方米的小店。它是学生放学后口袋里掏得出的快乐,是市民逛街时手里捧着的暖意。而另一本土品牌“红茶之翼”,则在社区和商圈间找到平衡,迅速成为贵阳人约会、小聚的“情感驿站”,成为确凿无疑的城市记忆。

这是一个“外来和尚念经”与“本地弟子修行”并存的年代。奶茶作为外来文化的符号被接纳,但本土品牌已开始在价格带、消费场景的差异中寻找定位,为日后“黔味”的爆发悄然埋下伏笔。

转型年代(2008年-2018年):黔茶觉醒,从模仿到创造

2008年后,贵阳的城市建设步入快车道:观山湖区快速发展、多条高速公路相继贯通,不仅拉近了城乡距离,也让深藏于山野的本土物产有了走向市场的可能。也正是在这一年,“宜北町”率先踏上寻茶之路,团队的足迹深入黔地各大茶园——在普安,他们追寻“第一春”茶叶的鲜爽;在湄潭,他们品味翠芽的醇厚。他们试图在一杯奶茶里,还原出贵州大山的本来味道。而铁壶煮茶的仪式感、功夫茶的冲泡技艺,更让喝茶这件事,有了更本土、更厚重的文化质感。

“第一次喝到用湄潭绿茶做的奶茶,才发现家乡的茶居然这么香。”在宝山北路上班的李女士说,这种“熟悉的陌生感”让她成了“宜北町”的回头客。

云顶抹茶茉莉和米酿小丸子幽兰。图/小红书 刘同喜

2013年,贵阳奶茶市场陷入同质化瓶颈:“街客”等品牌的奶茶粉甜腻感渐显,外来品牌扎堆涌入,单纯的“好喝”已不足以打动消费者的味蕾,人们开始渴望更有层次、更具特色的味道。这一年,成为贵阳奶茶的“转型元年”——更多本土品牌纷纷将目光投向城外的山水,在贵州的茶田与果园里寻找突破方向。

更具里程碑意义的,是“新鲜好味道”的蝶变。2013年,创始人刘声健正式将品牌更名为“去茶山”。这个带着泥土气息的名字,不仅是一次品牌升级,更标志着本土奶茶品牌从“模仿外来”到“本土创造”的跨越。团队一头扎进湄潭茶园锁定优质茶源,同时对接本地牧场保证鲜奶品质;历经多年反复调试,“贵阳冰茶”横空出世。这款产品的爆红,让“贵州原料”的价值被市场重新发现和认可。

去茶山(太平路店)。图/侯萌

这一阶段的转型,深层动力源于贵阳城市自信的提升。随着经济发展与交通改善,曾经被忽视的本土物产开始被重新审视,消费者愿意为“贵州原产”的故事和品质买单。

一杯奶茶,从此不再只是饮品,更承载了地方文化的重量。

山野珍果成为网红茶饮。图/张凌

成熟年代(2018年-至今):黔货出山,反哺本土

2018年,“黔货出山”行动进入全面深化阶段。这一在2017年已提升为全省战略的举措,在东西部协作机制的强力驱动下,让贵州特色产品的流通渠道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拓宽。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敏锐搭乘这股东风的贵阳奶茶品牌,迎来了全国化布局的历史机遇。

2019年,“霸王茶姬”携国风之势入黔,短时间内席卷各大商圈。然而,外来巨头的冲击并未扼杀本土品牌,反而催化了市场“多元共生”的生态格局。贵阳的奶茶版图,迎来了清晰的品牌分化。

2021年,一场关键的品牌分化布局完成:“宜北町”选择深耕本土,成为贵州奶茶市场的“坚守者”,多家门店如同城市地标,扎根在师大、喷水池等核心地段,守护着老贵阳人的青春记忆;而“去茶山”则化身“出征者”,以铜仁抹茶、安顺刺梨为核心原料,融合贵州多地茶底正式开启全国化布局。截至目前,“去茶山”已开出55家直营门店,覆盖上海、深圳、广州、杭州、成都、重庆等一线及新一线城市,它不再只是一家奶茶店,更成为行走的贵州文化旅游符号。不过,市场竞争也催生了淘汰,部分本土中小奶茶店因缺乏特色、竞争力不足,出现门店缩水甚至闭店的情况。

更深刻的变化,发生在产业链深处。随着“珠遵协作”(珠海-遵义东西部协作)的推进,由两地合力打造的“全国新茶饮供应链中心”在遵义正式落地。这一平台不仅吸引贵茶集团等头部企业入驻,更推动形成了集种植、加工、研发于一体的产业集群。数据显示,2024年遵义新茶饮产业集群总产值高达7.18亿元,直接带动近万名茶农增收;同年,贵州红茶产量与出口均价双双位居全国第一,“遵义红”“普安红”等品牌价值持续跃升,为本土奶茶店提供了高品质的本土茶底支撑。

“小茶叶”撬动“大产业”。图/李洋

至此,一杯奶茶完成了它的价值跃迁:从“消费本土原料的产品”,进化为“反哺本土产业的平台”,真正架起了一座坚实的“黔货出山”之桥。

结语:杯中“品味”的城市成长

从追逐外来的“珍珠”,到发掘本地的“茶香”,再到将“刺梨”“抹茶”作为文化名片推向全国,一杯奶茶的三十年,也正是贵阳城市发展的三十年。

我们看见,城市的骨架在舒展:昔日的老城不断更新,崛起为“山中有城,城中有山”的现代化都市;观山湖区从规划蓝图落地为繁华的城市会客厅;龙洞堡国际机场的繁忙起降、高铁线路的密集开通,更重塑了贵阳的时空坐标,让它成为西南腹地联通八方的交通枢纽。

我们感受到,城市的内核在进化:“中国数谷”的称号为这座山水之城注入了最前沿的数字灵魂,“黔货出山”的战略则将深藏于山野的风物,转化为可被世界共享的价值。这一系列深刻的变革,为本土品牌的成长注入了最坚实的底气。

那颗Q弹的珍珠,记录着城市对外部世界的好奇与接纳;那缕醇厚的贵州茶香,见证着城市对自我身份的探索与认同;而那抹清爽的刺梨酸甜,正书写着贵阳自信向世界输出自身价值的全新篇章。

这杯奶茶里,装着的不仅是味觉的迭代,更是一座城市从追赶到引领、从喧嚣到沉静的成长。当刺梨的果酸与茶香在舌尖回甘,那沁出的,正是贵阳写给世界的味道情书。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侯萌

编辑 胥芬芳

二审 李劼

三审 刘丹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外地游客扎堆“进货”!这里鲜花... 当北方寒风萧瑟、草木枯黄,素有“春城”美誉的昆明却依旧暖意融融、繁花似锦。亚洲最大的鲜切花交易市场—...
AI咖啡机器人90秒画出《深圳...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周良成 机器人做出的当天《深圳商报》头版咖啡。周良成/摄 在高交会15号...
【滋味】秋天的第一锅栗子烧鸡,... 秋风一拂,早晚便裹进了几分惬意的凉,家中的餐桌也悄然跟着时令换了模样。在这样的时节,一锅暖乎乎的栗子...
香飘泉城!“铁牛杯”邢台焖饼争... 当太行泉城的烟火气遇上传统美食的醇厚香,一场舌尖上的巅峰对决在信都区精彩上演!近日,“铁牛杯”邢台焖...
好看又好吃的蒙阴煎饼花 山东临沂蒙阴煎饼花,沂蒙指尖非遗!薄如蝉翼的杂粮煎饼,经巧手折成牡丹、蝴蝶,色彩鲜亮造型逼真。可赏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