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青岛宣传,作者刘洁 青小阳
不知从何时起,乡间的窑烤面包店,肉眼可见地多了起来。随着裹着麦香与柴火气息的炊烟袅袅升起,窑烤面包正成为现下流行的乡村“新特产”。
刚烤好的面包。图为“村里”柴窑面包咖啡店
城市里面包店千千万,为何偏要奔赴乡野?一块看似质朴的窑烤面包,究竟藏着怎样的“流量密码”?
舌尖上的“时间与火之歌”
当电烤箱以精准的温度和高效的节奏,将烘焙变成标准化的流水线作业时,窑烤面包却偏要“逆潮流而动”——它执着地复刻着那些耗时又复杂的传统工序,用一方窑炉、一簇柴火,在现代生活里续写着关于风味的古老故事。
窑炉生火,传承千年的食物制作技法。
窑烤面包的历史,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悠久。早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该技术已在古埃及人中娴熟运用。他们用厚土砖与砂浆,砌出圆柱形的敞顶烤炉,借着火堆余烬的温度,将面团烤成喷香的食物。
柴窑与乡村环境天然适配,有一种田园美感。图为“無名高地”柴窑面包咖啡店
谁能料到,数千年后,这门古老的烘焙手艺,会在乡村重新焕发生机。民宿小院的角落、“村咖”的窗边,常常能看见黄泥与砖石砌成的面包窑烟火升腾。当麦香混着柴火气息漫出时,搭配一杯清茶或咖啡,即可开启一个闲适的午后。
炽热柴火,见证独一无二的“手作温度”。
相较于电烤箱的标准化,窑烤的“不稳定性”恰恰让它带着些许“未知”的魅力。“等待面包出炉就像开盲盒,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会带来怎样的惊喜”,在位于崂山北宅的“無名高地”柴窑面包咖啡店,总有排队等待面包出炉的食客。
新鲜热烤的面包出窑
火势强弱、气温高低与湿度大小,都会悄悄改变窑内的“生产条件”。没有固定的参数可依,全靠面包师凭经验作出判断,调整工序。
也正因这份对“人”的依赖,每一炉面包都有了独一无二的魅力——火候造就的深浅色泽、表皮或厚或薄的质感,都是独特的“手作印记”。
几缕柴香,品味“无添加”的自然本味。
《烘焙品类发展报告2025》显示,随着健康理念日渐深入人心,“低糖、低脂、无添加”的烘焙产品正受到更多人群的关注。
窑烤面包出炉
窑烤面包正符合这类偏好——选用天然酵种、有机面粉与海盐等优质材料,并坚持“无添加”。长达48小时的自然发酵,使得面团中的酵母和乳酸菌能够充分作用,食用后更易消化。而石窑的高温,可以迅速锁住水分,形成外酥内软的理想口感,并赋予其果木香气。
一场恰到好处的“合谋”
窑烤面包的流行,像是一场乡村与美食的“合谋”——乡村提供了充满烟火气的空间与情境,窑烤则注入了有温度的内容与体验,二者共同编织出一种可触摸、可品尝的田园休闲时光。
乘“村旅”东风,成就业态“黄金搭档”。
农文旅融合的热潮,为窑烤面包兴起培育出肥沃的土壤。此前“村咖”的走红就一再证明:乡村场景里的“精致慢生活”,对都市人有着极强的吸引力。
而窑烤面包带着天然、朴实的质感,恰好与这份需求完美契合——一杯手冲咖啡,配上一块刚出炉的窑烤面包,瞬间把乡村下午茶的松弛感拉满。
“一山壹炉”柴窑面包咖啡店
它还可以与精品民宿、亲子农场、果园采摘等乡村现有业态联动,相互导流,提升目的地的吸引力和消费附加值。
如今,在崂山沙子口、北宅和城阳夏庄等地,引入窑烤面包的民宿与咖啡馆并不少见,成熟店铺的月销售额可达十万元。
自带传播基因,形成社交“流量爆点”。
崂山董家埠有一家名为“村里”的柴窑面包咖啡店,小院里常常人头攒动,面包出炉就“秒空”,供不应求。店主吴文英说,来的大多是老客带新客,靠的就是口碑传播。
窑烤面包的消费过程极具视觉冲击力和仪式感。熊熊燃烧的炉火、被缓缓送入窑内的面团、出炉时扑面而来的麦香与焦香……共同构成了一场沉浸式的“食物剧场”。
柴窑可以烤面包、蔬菜、披萨,许多人喜欢观看制作过程
心理学中的“体验式记忆”理论恰好能解释这份魔力:当视觉、嗅觉、味觉甚至触觉都被调动时,人们会留下更深刻、更积极的记忆。
在这里,食客不只是“买面包的人”,更是这场“美食表演”的观众与参与者。他们拍视频、发朋友圈,把窑炉边的烟火气分享到社交平台,形成自发传播,吸引着更多向往这份美好的“同频人”赶来。
释放松弛暖意,满足“理想生活”投射。
某种程度来说,窑烤面包的流行,是对都市快节奏的温柔回应。它像一个“慢生活”的符号,承载着人们对田园牧歌的憧憬。
在青岛乡村,时常可见“窑烤面包”店铺的指示牌
在城市里,面包是“赶时间的早餐”;可在乡村,面包是“用来放空的仪式”。沿着蜿蜒的山路走进小院,然后坐在窑炉边,看着柴火噼啪作响,闻着香气慢慢变浓,那份等待时的专注与期待,本身就是“松弛感”的具象表达。
为乡村新业态再“添把柴”
人头攒动、柴火不熄,红火的窑烤面包背后,蕴藏着乡村文旅新业态可持续发展的深层命题。有人说,这是一场关于“慢”的持久战,唯有破解“慢工艺”与“快迭代”的平衡之道,才能让麦香久飘乡间。
品质为王,筑牢“慢工艺”根基。
窑烤面包之所以能打动人心,关键是其背后沉淀的匠心工艺与独一份的风味。它能否持久地调动人们的“胃口”,核心是要守住“慢”的底色与“精”的标准。要时刻牢记,窑烤面包是一项“慢工出细活”的操作,若在生意向好时开始追求速度和产量,简化发酵流程、降低原料标准,发展就不会长远。
在送入窑炉之前,面包师对面团进行切割
要知道,这门生意真正的“护城河”,不是窑炉本身,而是面包师对时间的敬畏和对品质的坚守。它要求从业者有足够的“定力”,不被快速扩张的诱惑裹挟。
扎根乡土,锻造独特的“味觉名片”。
乡村业态的生命力,从来不在跟风赶潮的速度,而在扎根乡土的深度。破解同质化困局,关键在于锻造“本土辨识度”。
青岛乡野从不缺优质物产,如北宅的樱桃、少山的红杏、大泽山的葡萄等。若能将这些带着乡土气息的食材融入其中,既能让面包拥有别家复刻不了的“地域味道”,又能以“季节限定”的形式制造消费期待,让食客追着时令来乡村赴约。
飨实农场的窑烤披萨制作活动深受欢迎
就像城阳(山色)峪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级片区的飨实农场,推出秋季主题活动,让游客亲手制作窑烤玉米面包、披萨,将农耕体验与美食深度结合。
树立IP,通过复合场景提升沉浸体验。
要让窑烤面包沉淀为持久的乡村风景,就必须超越“卖面包”的单一模式,通过“IP+场景”,持续扩大影响力。
不妨策划打造“乡村窑烤面包节”等专属IP活动,将窑烤面包融入民俗表演、非遗市集、草地音乐会等更丰富的文旅场景中,形成“原料本土化、工艺地域化、体验场景化”的鲜明特色。
近年,咖啡店、面包店、乡村食堂等多种业态融入乡村
还可进一步拓展合作边界,与民宿、咖啡馆、书店甚至艺术机构合作,让窑烤面包成为连接多种休闲方式的纽带,为消费者提供更丰富的乡村漫游方案。
期待这缕裹着麦香的炊烟,能长久萦绕在乡野间,一边持续唤醒乡村业态的新活力,一边晕染出城乡相拥、共赴美好的新图景。
文字/摄影:刘洁 青小阳
制作:文乔
校对:张萍
统筹:沈默
下一篇:邢台烙饼:麦香四溢的城味留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