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文创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已从“锦上添花”变为“核心引擎”。文创产品以文化为内核、以创意为载体,赋予旅游消费精神价值;旅游产业以场景为依托、以体验为纽带,激活文创产品市场活力。二者协同发力,既推动消费市场从单一观光向深度体验升级,更让传统文化在创新表达中焕发新生。
@新浪网
科技赋能为文创产品与旅游产业带来革命性突破。在四川绵阳,“‘青’睐绵阳”文旅品牌将机甲熊猫元素与“两弹一星”文化结合,配套推出的AI智能眼镜成为爆款,靠近文物即可自动匹配导览词,支持多语言翻译。据悉,该产品首发3天已经预定了超万台,让科技文创成为年轻人追捧的旅游标配。江苏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运河奇境”VR体验展,则让游客以明成祖视角穿越千年运河,在互动探索中感受水利文化,配套开发的VR主题文创礼盒,将沉浸式体验延伸为可带走的文化记忆。科技的介入,不仅提升了旅游体验的沉浸感,还让文创产品突破物理形态限制,实现“体验即消费、消费即传播”。
@竹境
空间活化利用成为文创与旅游融合的重要路径,让传统文化在旅游场景中“活起来”“火起来”。在潼关县,其培育出“潼小兵”文化IP,开发古城文创伞、香薰、镜子、炭雕、鱼化龙布偶等10余类文创商品,让历史文化元素深度融入消费场景。其中,潼关古城古战船香氛礼盒、潼关古城黑陶系列、鱼化龙活性炭雕、鱼化龙布偶等先后在渭南市旅游商品大赛中荣获常规旅游商品类铜奖、优秀奖,成为地域文化传播的特色载体。此外,当地还同步建设“潼关文创市集”,开发黄金饰品、文创摆件等旅游商品,并集中展销,推动“工业产值”向“文化价值”转化。
乡村文旅成为“双轮驱动”的新增长极,在政策扶持下焕发勃勃生机。多地陆续出台乡村文旅补贴政策,民宿改造、自驾营地、特色改造等项目获得资金支持,为文创与旅游融合提供土壤。云南大理喜洲镇周城村聚焦白族扎染非遗,将3000余份图样进行数字化转化,开发研学旅游产品,全村300多家扎染坊可供游客体验,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同时,让村民实现增收。浙江安吉某乡村打造“竹编非遗文创小镇”,将竹编工艺融入民宿装饰、餐饮器具、手作体验,形成“观光—体验—购物”的乡村旅游闭环,借助政策扶持建成的智慧营地,进一步提升了游客体验感。乡村文旅的崛起,不仅拓宽了文旅消费的边界,还让文创产品扎根乡土文化,推动农村消费市场升级,实现“文化富民”与“产业振兴”的双赢。
@摄图网
然而,这种模式在当前仍面临一些挑战。部分文创产品存在同质化严重、文化挖掘浅表化问题;旅游场景与文创产品的融合不够自然,存在“重形式轻内容”现象;产业链协同不足,创意、生产、销售环节衔接不畅。对此,需要从以下三方面发力。一是强化文化内核挖掘,深入梳理地域文化基因,避免文创产品“千篇一律”;二是深化科技与产业融合,推广元宇宙、AI等新技术的规模化应用,降低创新成本;三是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如通过文旅补贴、IP孵化基地建设等,鼓励中小企业参与文创开发,构建“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全民参与”的融合生态。
@新京报
在体验经济时代,文旅文创产品已从旅游纪念品跃升为品牌核心,成为连接文化与情感的“社交货币”。其在满足新一代消费者对个性化和情感共鸣追求的同时,通过创意设计将无形文化转化为可触摸的体验,实现从“货”到“人”的思维转变。
当文化创意遇见旅游场景,便能催生无限可能。从“看风景”到“带走记忆”,二者的虚实融合既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生活中获得了新的表达,也让旅游成为了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