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京报记者跟随市场监管总局“市场监管服务高质量发展”主题采访团来到吉林省长白山保护开发区实地采访。记者获悉,针对部分游客反映“看天池靠运气”的情况,景区建立了智慧气象与票务系统,通过多站点监测提升天气预报和游览安排的准确性。
严格执行最大承载量管理
作为松花江源头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长白山保护开发区的发展重点已从“开发”转向“提质”。其中,标准化体系建设是关键抓手。
由于地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景区的硬件设施拓展受到严格限制。记者注意到,山顶的栈道都比较窄,平台也比较小。“这不是我们不想扩,而是基于保护的第一原则,不允许。”长白山旅游股份有限公司质量总监安京表示,在有限的物理空间内,提升体验的唯一路径就是精细化、标准化运营:景区内所有台阶的宽度、高度都经过统一测算与施工,力求步幅节奏一致,减轻游客的攀登负担。在各个观景平台,游客流动线被清晰标识,避免拥堵,确保每位游客都能获得最佳的观赏与拍照空间。
安京对记者表示,标准化让员工培训和服务流程有了统一标尺,实现了从“服务好游客”的模糊要求,到“用什么方式、服务到什么程度”的精确管理。
具体措施包括:景区严格执行最大承载量管理,北、西、南景区每日分别限流2.5万、1.5万和4000人;垃圾“当日清零、零污染外运”,全面禁用融雪剂;运营车辆全部环保达标,外来私家车禁入;甚至山巅厕所冲厕用水都从山下运输,严禁取用河水和泉水。这些举措从源头减少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长白山保护开发区通过科学划定游览边界,严格执行最大承载量管理。新京报记者 陈琳 摄
景区推行首问负责与先行赔付
在保障生态安全的基础上,景区编制了专属《标准化手册》,针对高寒、山地等特点,对设施提出了高于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要求。
据悉,针对游客“看天池靠运气”的调侃,景区建立了智慧气象与票务系统,通过多站点监测提升天气预报和游览安排的准确性。为摆脱“门票经济”依赖,长白山正积极打造多元化旅游产品。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通过引入知名IP、打造文商旅综合体以及发展山地运动等新业态,有效引导游客分流,延长停留时间。
同时,景区推行“首问负责制”,“游客遇到的第一个工作人员,就是问题解决的第一且最终责任人,从机制上杜绝了推诿。”长白山景区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罗春光向记者介绍。此外,景区设立了“先行赔付”机制,发生消费纠纷先向游客赔付,再处理后续责任。“宗旨就是不让游客带着不开心离开。”罗春光说。
长白山保护开发区通过技术升级与管理创新,对“黄牛”予以坚决打击。新京报记者 陈琳 摄
交通方面,长白山保护开发区已实行旅游高峰期全民免费公交政策近两年,并在旺季加开车次。面对热门景区常见的“黄牛”抢票问题,景区票务系统采用实名认证、人脸识别、分时段预约,并与高铁购票系统同步,推出“候补购票”功能。“我们现在提前15天预约,系统防住了外挂,所有票务出口统一,确保公平公正。”罗春光说。
新京报记者 陈琳
编辑 张磊 校对 李立军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