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甜软糯
米糕 年糕
MIGAO NIANGAO
秋冬美食
菜市场里,
总藏着本地人最熟悉的味道。
从西门农贸市场东门走出,
斜对面有一家不起眼的小店——贵珍年糕。
门面不大,但招牌上的字格外醒目。
Part 01
新萧山人的扎根之路
贵珍年糕的店主姓徐,今年51岁,是新萧山人。我们到店的时候,她正在里间忙碌地制作年糕,听见有人来,便擦了擦手,笑着迎上来。
小店看着朴素,里头却藏着不小的乾坤。
店里主要售卖米糕和年糕两个系列,年糕是手打的,而米糕的口味更丰富——除了经典的白糕,还有黑米、小米、高粱、紫薯、南瓜,以及萧山传统的苎麻叶口味。
徐大姐特别介绍了苎麻叶米糕:“苎麻叶一年有两批,农历五月前后和七月半前采。用石灰腌制后存放一两个月至半年,会散发出特别的香气,我就可以慢慢做、慢慢卖。”
一块完美的米糕,背后是环环相扣的匠心。徐大姐边忙边讲:“首先将大米和糯米按特定比例配好,淘洗干净后,浸泡2到3小时,冬天时间还得再久些。”之后是磨粉、打粉,再按比例拌入糖和水,然后进入关键的“醒粉”阶段。“制作过程中,粉一定要过筛,口感才会细腻。”她强调,“最后倒扣过来上锅蒸,一气呵成。”
说到带馅料的米糕,她如数家珍:“我们做的这种芝麻馅、豆沙馅的米糕,在萧山叫‘印糕’,在海宁那边叫‘尺糕’。”
七年前,徐大姐开始学做年糕。一开始是跟绍兴的朋友学,就想做出一口地道味道。“一开始亏了四年房租,现在口碑终于做起来了。”她坦言,“全靠坚持。没有那四年,也不会有现在大家的认可。”
两年前,她又开始琢磨米糕,专门去嘉兴、苏州学习,也向萧山本地的老太太请教。“我觉得年糕有季节性,加上米糕,才是我的生存之道。”
这点点滴滴的坚持,老街坊们都看在眼里。徐大姐把手艺和心安在了萧山,这缕炊烟也就成了本地味道里自然而然的一部分。
徐大姐做的年糕很受萧山人欢迎, 尤其是老年人喜欢这种软糯的口感,和诸暨年糕有明显区别。“过去机器不够先进,年糕口感没那么有嚼劲,现在不一样了。”
徐大姐还做一种承载着特别寓意的糕点——“上梁糕”。“老家盖新房,上梁是大事,寓意着步步高升。”她解释道,“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智慧,寓意特别好。那会儿,主家会提前两三天来订,一订就是几百个,分发给前来庆贺的亲朋好友,一起沾沾喜气。”
图片来源:美丽萧山
去年元旦,新塘街道首届年俗文化节上亮相的直径2米的“年糕王”,用的粉就是徐大姐统一提供的。“今年应该还会有这样的活动。”她眼里带着一份期待。
暑假的时候,徐大姐的女儿也会来帮忙,打粉、筛粉,做些基础工作。“她这个暑假刚开始学。”徐大姐说。
Part 02
真材实料的老底子味道
谈到生意经,徐大姐很实在: “我做事情追求货真价实,用的都是好米。回头客特别多,只要吃过一次,90%的客人都会再来,还介绍新客。”她自信地说,“外面的糕个头小、馅料不足,口感也没这么有嚼劲。我们的米糕热吃松软,冷吃更有嚼头。”
“我们坚持无添加,每天现泡米、现打粉、现做现蒸,口感最好。”徐大姐说,她每天凌晨3点起床,晚上9点休息。 一天多的时候要做五六百个米糕,少的时候也有两三百个。
馅料也都是徐大姐自己做的。一锅熬六斤半红豆,做出来的豆沙馅能用两三天。 “糖量已经比苏州那边减了很多,更符合本地大众口味。”我们凑到正在煮的一锅红豆沙面前,果然香气扑鼻。
有些老年人专门来买无糖的荷花糕,早上5点左右就守在店门口,等着第一锅出炉,一买就是好几块。
除了各种糕,徐大姐也做粽子,尖角粽、白米粽都有,这段时间每天都会供应。
关于米糕的保存,徐大姐建议冷藏2天,冷冻可以放一个月。她还分享了老底子的吃法:“从前的米糕做得很干硬,就用凉开水泡一下,加上肉沫和青菜蒸着吃,作为辅食特别香。”
小店营业时间从早上4点到下午6点,中午会休息。过年期间也开门,春天不忙时可能会休息。“暂时还没什么别的打算,就这样慢慢做、慢慢卖。”徐大姐说。
你还知道哪些藏在菜市场附近的小店?
欢迎来评论区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