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北京的秋意漫过什刹海的堤岸,拂过故宫的红墙,最终在北海公园的琼华岛畔凝聚成一片绚烂的金色海洋时,一场牵动京津冀豫四地的菊花盛会,正以惊艳的姿态叩响秋日的门扉。
 
2025 年 10 月 24 日,“花开北京・2025 北京菊花文化节暨京津冀豫菊花联展” 在北海公园盛大启幕,从阐福寺的古刹檐下到万佛楼遗址的青石板旁,从太液池的碧波岸边到北门门区的林荫道上,数千盆形态各异、色彩斑斓的菊花在此绽放,不仅让这座有着千年历史的皇家园林焕发出新的生机,更以 “菊” 为媒,串联起四地的园林技艺与文化脉络,成为这个秋天北京最火的文化打卡地。
 
如果你以为这只是一场普通的花卉展览,那可就错了。此次菊花文化节以 “菊韵金秋・多彩京城” 为主题,从筹备之初就注定与众不同 —— 它不再是单一城市的 “独舞”,而是京津冀豫四地园艺力量的 “合唱”。翻开活动手册,你会发现背后是无数园艺工作者的心血:北京菊花协会牵头整合资源,颐和园、天坛公园、国家植物园、故宫博物院等 “国字号” 单位共同参与。
 
天津水上公园带着最新培育的绿菊品种跨越海河而来;河北唐山的园艺团队扛着精心修剪的悬崖菊、塔菊千里奔波;河南开封更是以 “千年菊都” 的身份,将 “汴梁绿翠”“汴梁紫禹” 等传承百年的名品菊种带到北京。这场展览,早已超越了 “赏花” 的范畴,成为一场展现区域文化协作、传承中华菊文化的盛会。
 
走进北海公园,最先被吸引的便是那无处不在的 “菊韵”。作为主会场,北海公园将菊花与自身的历史底蕴完美融合,打造出 “一步一景、一景一韵” 的沉浸式体验。从北门进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由多头菊、独本菊组成的花境,明黄、浅紫、雪白、嫣红的菊花交错排布,如同为游客铺就了一条通往秋日仙境的小径。
 
沿着小径往前走,便到了万佛楼遗址,这里曾是清代皇家祭祀祈福的重要场所,如今,数十盆造型别致的艺菊被巧妙地布置在遗址的石柱之间 —— 有的被修剪成 “盘龙” 造型,金黄的花瓣层层叠叠,仿佛巨龙盘旋;有的被培育成 “花篮” 模样,粉色与白色的菊花相互映衬,悬挂在古色古香的木架上,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花卉的灵动。
 
而阐福寺区域,更是此次展览的 “核心看点”。这座始建于清代的寺庙,红墙灰瓦与菊花的绚烂形成鲜明对比,寺前的广场上,一座由上千盆菊花组成的 “菊塔” 拔地而起,高约 5 米,底层以深紫色的 “墨菊” 为基,中层用黄色的 “金背大红” 过渡,顶层则点缀着白色的 “白雪公主”,远远望去,如同一件精雕细琢的艺术品。寺内的庭院里,“菊韵百年” 主题插花表演正在进行,花艺师们以菊花为主要素材,搭配松枝、枫叶、枯枝等元素,将 “秋之静美”“岁寒三友” 等传统意境融入作品中。一旁的古筝演奏者指尖轻拨,《菊花台》的悠扬旋律缓缓流淌,花瓣随风轻颤,琴声绕梁不绝,让人仿佛穿越回古代的皇家御苑,沉浸式感受菊花文化的魅力。
 
不过,最让人眼前一亮的,还是 “京津冀豫菊花联展” 板块。在这里,你能一次性看到四地最具代表性的菊花品种,感受不同地域的园艺风格。北京代表团的展区堪称 “实力担当”,国家植物园带来的 “京菊 1 号” 是首次公开亮相的新品种,花瓣呈淡粉色,边缘带有波浪状的褶皱,花心呈金黄色,远远望去如同少女羞涩的脸颊;颐和园则展示了传统的 “狮子头” 菊,花型硕大饱满,花瓣层层叠叠,直径可达 20 厘米,据说培育这样一盆 “狮子头”,需要园艺师耗时 8 个月,从扦插、施肥到修剪,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有丝毫差错。而故宫博物院带来的菊花,更是自带 “皇家气质”,工作人员介绍,这些菊花的品种源自清代宫廷档案记载,经过多年的抢救性培育才得以重现,如今在故宫的角楼旁绽放,仿佛是历史与现实的对话。
 
天津水上公园的展区则充满了 “创新活力”。他们带来的 200 盆菊花中,有不少是近几年培育的新品种,比如 “津绿 1 号” 绿菊,整个花瓣呈嫩绿色,在阳光下泛着光泽,打破了人们对菊花 “多为黄、白、红” 的固有印象;还有 “海河霞光”,花瓣呈渐变色,从根部的橙红到顶端的金黄,如同海河日出时的霞光,十分独特。天津的园艺师告诉记者,为了培育这些新品种,他们团队用了 3 年时间,反复进行杂交试验,最终才筛选出适应性强、观赏性高的品种,这次带到北京参展,也是希望能与其他地区的同行交流经验,共同推动菊花育种技术的进步。
 
河北唐山的展区则以 “造型艺菊” 见长。走进展区,你会看到形态各异的艺菊作品:有的被修剪成 “悬崖” 状,枝条向下垂落,花瓣如同瀑布般倾泻而下;有的被培育成 “塔” 形,一层一层向上叠加,最高的可达 3 米;还有的被做成 “花篮”“动物” 等造型,栩栩如生。唐山市园林绿化中心的负责人介绍,唐山培育造型艺菊已有数十年历史,尤其是悬崖菊和塔菊,在国内享有盛名。为了参加此次联展,他们提前半年就开始准备,每一盆艺菊都需要经过多次修剪、绑扎,仅一株悬崖菊的枝条就有上百根,修剪时需要园艺师趴在地上,一根一根地调整角度,确保整体造型的美观。
 
而河南开封的展区,无疑是最具 “文化底蕴” 的。作为 “千年菊都”,开封与菊花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北宋时期,当时菊花就已成为皇家园林的观赏花卉,到了明清时期,开封的菊艺更是达到鼎盛。此次开封带来的 “汴梁绿翠”“汴梁紫禹” 等品种,都是当地的 “明星品种”。“汴梁绿翠” 通体呈翠绿色,花瓣细长,宛如翡翠雕琢而成,据说这种菊花对生长环境要求极高,需要严格控制温度、湿度和光照,稍有不慎就会枯萎;“汴梁紫禹” 则呈深紫色,花瓣厚实有光泽,花型端庄大气,是开封菊艺的代表品种之一。开封会展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还特意在展区布置了宋代风格的桌椅、屏风,游客可以坐在菊花环绕的庭院里,品一杯菊花茶,听一段关于汴梁菊文化的故事,仿佛置身于北宋都城的秋日园林中。
 
除了北海公园的主会场,此次菊花文化节还在北京市内设置了多个分会场,让市民和游客能够就近赏菊。国家植物园(北园)的菊花展区以 “科普” 为主题,不仅展示了不同品种的菊花,还通过展板、视频等形式,向游客介绍菊花的生长周期、育种技术、文化历史等知识,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前来,一边赏花一边学习,成为秋日里的 “科普课堂”。顺义国际鲜花港则打造了 “菊花花海” 景观,大片的菊花田一望无际,游客可以走进花海中拍照打卡,感受 “人在花中走,如在画中游” 的惬意。天坛公园、紫竹院公园、陶然亭公园等也结合自身特色布置了菊花展,天坛公园将菊花与祈年殿、回音壁等标志性建筑相结合,营造出 “古建与名花共舞” 的意境;紫竹院公园则在湖边布置了菊花,湖面倒映着菊花的身影,水光花影相映成趣。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文化节期间还举办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配套活动,让赏菊不再局限于 “看”,而是变成一场 “沉浸式” 的文化体验。在北海公园的阐福寺广场,每周都会举办菊花科普讲座,邀请园艺专家为游客讲解菊花的栽培技巧、品种鉴别等知识,不少园艺爱好者专程前来,拿着笔记本认真记录。插花表演则吸引了众多摄影爱好者,花艺师们现场创作,将菊花与其他花卉搭配,打造出精美的插花作品,游客可以近距离观看创作过程,甚至可以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尝试自己动手插花。
 
此外,“菊花擂台赛” 也是此次文化节的一大亮点。来自京津冀豫四地的园艺团队纷纷拿出自己的 “得意之作” 参赛,比赛分为 “独本菊”“多头菊”“造型艺菊” 等多个类别,由业内专家组成评委团,从花型、花色、株型等多个维度进行评分。在比赛现场,你能看到各种 “奇花异菊”:有的独本菊花朵硕大,直径超过 25 厘米;有的多头菊一株能开出上百朵花,且每一朵都形态一致;有的造型艺菊则创意十足,被做成 “凤凰”“孔雀” 等造型,让人叹为观止。最终获奖的菊花会被单独展示在 “精品展区”,成为游客争相拍照的 “明星展品”。
 
为什么这场菊花展能在短时间内成为北京的 “爆款” 打卡地?笔者认为,原因有三。首先,它抓住了人们对 “高质量文化生活” 的需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再满足于简单的 “逛公园、看风景”,而是希望能在休闲娱乐中获得文化熏陶和精神享受。此次菊花文化节不仅展示了菊花的美,更深入挖掘了菊花背后的文化内涵,从宋代的汴梁菊文化到清代的皇家菊艺,从菊花的育种技术到插花艺术,让游客在赏花的同时,还能了解历史、学习知识,满足了人们对 “有深度、有内涵” 文化活动的需求。
 
其次,它体现了 “区域协作” 的魅力。京津冀豫四地地缘相近、文化相通,此次菊花联展打破了地域界限,让四地的园艺资源得以整合,不仅丰富了展览的内容,也让游客能够一次性领略到不同地域的菊艺特色。这种 “区域联动” 的模式,不仅推动了四地园艺技术的交流与合作,也为文化活动的举办提供了新的思路 —— 通过跨区域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让文化活动更具规模、更有影响力。
 
最后,它完美融合了 “传统与现代”。北海公园作为皇家园林,本身就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菊花作为传统名花,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此次展览将传统的菊花文化与现代的园艺技术、展览形式相结合,比如用现代的灯光技术打造 “夜间菊展”,用新媒体平台进行线上直播,让更多人能够领略到菊花的美。这种 “传统与现代” 的碰撞,让古老的菊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也吸引了更多年轻人的关注。
 
如今,这场菊花文化节已经持续了近一个月,每天都有大量游客慕名而来,北海公园的门口常常排起长队,社交媒体上关于 “北海菊展” 的话题更是热度不减,不少网友分享自己的赏花照片和体验,直呼 “这才是秋天该有的样子”。据悉,此次文化节将持续至 11 月中旬,也就是说,还有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如果你还没有去打卡,不妨趁着秋高气爽,带上家人和朋友,去北海公园赴一场 “菊花之约”。
 
当你站在阐福寺前,看着阳光下绽放的菊花,听着悠扬的古筝曲,感受着四地菊艺的精华,你会发现,这场菊花展不仅仅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更是一次文化的洗礼。它让我们看到了中华传统花文化的魅力,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区域协作带来的活力。或许,这就是文化节的意义所在 —— 以一朵小小的菊花为纽带,连接起历史与现实、地域与地域、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让美好的文化在交流与共享中得以传承和发展。
 
这个秋天,别再只想着去香山看红叶了,来北海公园吧,看看这跨越四地的千菊争艳,感受这属于北京的秋日浪漫与文化底蕴。相信我,这一定会成为你这个秋天最难忘的记忆。
 
                    上一篇:追“新”逐“绿”促共赢
                
下一篇:流量浪潮下的普通人|大象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