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身穿“宇航服”沉浸式体验乌兰察布乌兰哈达火山文旅项目。
本报特派记者 韩梅
深秋季节,平均海拔1000米的内蒙古高原披上金色的秋装。这片“空中有风光,地下有煤炭”的广袤土地,呈现出令人震撼的开阔与壮丽。当内蒙古的风点亮京津冀的万家灯火,一幅追“新”逐“绿”促共赢的美丽画卷徐徐展开。
随风送“绿”
内蒙古风能和太阳能资源丰富,其技术可开发量分别占全国的57%、21%,分别居全国第一位和第二位;2024年新能源装机在全国率先破亿、超过火电装机规模;“一电变三绿”(绿电制绿氢、绿氨、绿醇)工程稳健起步……
“2024年,锡林郭勒盟外送京津冀总电量达468.86亿千瓦时,其中新能源绿电169.71亿千瓦时,占比36.2%。”锡林郭勒盟能源局副局长宋文涛说。
内蒙古的风不仅“点亮”了京津冀的灯,也开启了京津冀蒙区域协同发展的新征程。
近日,我国“十四五”规划布局最大的“沙戈荒”风电光伏基地、库布齐沙漠基地的首个千万千瓦级特高压外送基地全面开工建设。
该基地外送通道起点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途经山西省,落点位于河北省沧州市,全长699公里,电压±800千伏、输送容量800万千瓦。
该基地计划2027年底前建成投运,投运后每年可为以京津冀为中心的华北电网输送电量约360亿千瓦时,其中新能源电量占比60%,每年可减少标准煤消耗约64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1600万吨,将有力促进华北地区能源结构绿色转型和节能减排,有效提高优质电力资源跨区域优化配置能力,更好服务保障华北地区电力供应和电网安全。
“沙戈荒”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是内蒙古持续做大做强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助力实现“双碳”战略目标的重要实践载体,也是内蒙古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扎实推进荒漠化综合防治和“三北”防护等重点生态工程,努力探索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新路径的生动实践。
内蒙古自治区能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除了库布齐送电河北基地全面开工,还有乌兰布和送电京津冀鲁基地方案已上报国家能源局;乌兰察布至京津冀地区输氢管道(乌兰察布段)已核准;正在谋划争取“绿电进京”等新一批沙戈荒基地纳入国家规划……
跨境通衢
走进位于乌兰察布集宁区的乌兰察布·二连浩特国家物流枢纽园区,一排排满载货物的集装箱停靠站台,即将搭乘中欧班列经二连浩特出境。这座草原上的物流枢纽,依托中欧班列中通道和天津港海铁联运大通道,正在推动“通道+枢纽+产业”融合发展,焕发勃勃生机。
2022年,乌兰察布·二连浩特国家物流枢纽园区挂牌成立,以俄蒙欧资源型产品进口和京津冀等地工业产品、农产品出口为重点,集商贸物流、进出口加工服务为一体,构建起京津冀蒙物流互通的综合平台。
2024年建成投用的七苏木标准化厂房,可为京津冀等地农产品出口提供保障。目前已吸引3家南瓜籽加工企业入驻,年加工能力达3万吨,已培育南瓜籽、葵花籽、玉米等进出口加工品类,产品远销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
如今,乌兰察布·二连浩特国家物流枢纽园区蓬勃发展,成为内蒙古对接京津冀、联通中蒙俄大通道的物流“锁钥”。
协同出“新”
在乌兰察布乌兰哈达火山地质公园,北京游客王彤穿上宇航服,沉浸式体验“火星漫游”:“不仅被火山地貌的壮阔震撼,更被这种创新玩法打动——没想到草原上的火山地质公园这么有趣。”
北京向西一步,就是乌兰察布。2014年,距离北京最近的内蒙古地级市乌兰察布,作为内蒙古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桥头堡”,举全市之力融入协同发展国家战略。11年来,乌兰察布社会经济取得巨大发展,其中文旅产业成果丰硕,乌兰察布被称为北京“后花园”。
2023年起,京蒙两地文旅部门共同实施“旅游倍增计划”,通过政策联动、资源互推、市场共享,持续深化两地文旅交流合作。去年以来,京蒙两地协同推进乌兰察布火山地质公园生态保护和基础建设项目,建成了3公里生态栈道和8处观光驿站,并建成投运智慧旅游系统,使这里成为“京津冀网红打卡地”。
记者从内蒙古文旅厅了解到,今年1至8月,北京市来内蒙古旅游的游客累计1060.56万人次,同比增长2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