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的美食地图上,除了烤鸭和涮肉,还有一条甜蜜的支线,那便是散落在街头巷尾的传统点心铺。它们承载着老北京的集体记忆,从“驴打滚”到“豌豆黄”,每一款点心都有一个生动的名字和一段独特的故事。
驴打滚,这个名字充满了市井的幽默与形象。它是用黄米面卷着细腻的红豆沙,最后在黄豆面里滚上一圈而成。那情形,真像郊野的毛驴在土地上打滚,扬起阵阵尘土。入口时,豆香馅甜,口感软糯绵密,黄豆面更是点睛之笔,化解了糯米的黏腻,增添了丰富的香气。
豌豆黄,则是北京春夏时节最讨人喜欢的甜点。它分为粗细两种,“细豌豆黄”是宫廷小吃,需将豌豆沙过滤得极其细腻,冷却后成型,色泽浅黄,口感冰凉香甜,入口即化,带着豌豆独有的清雅香气。“粗豌豆黄”则更接地气,有时会保留部分豌豆皮,口感更具颗粒感,甜度也更高。
除了这两样,点心铺的玻璃柜里还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艾窝窝,雪白的外皮,软糯香甜,内心是冰糖和果仁的碎块;糖耳朵,因形得名,棕红油亮,吃起来甜蜜又筋道;芸豆卷,白净细腻,卷着芝麻糖馅,口感松软香甜。
要寻访这些点心,可以去护国寺小吃、稻香村这样的老字号。它们就像一座座活着的北京点心博物馆,坚守着传统的制作工艺。买上几样,用油纸包好,带回家中配上一壶花茶,便能品味到最地道、最富人情味的京城甜意。
上一篇:上海|米其林粤菜和东北菜联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