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格街头的钟声依然敲打着,但似乎少了些许往日的热闹。曾经繁忙的街道上,店主靠在门口抽烟,神情空洞。以前,这条街上人头攒动,尤其是中国的旅行团,每次经过都热闹非凡。但如今,街道上冷冷清清,连自己的心跳声都能听见。
在另一边,汽车厂的工人们依然在忙碌,但心里却充满了不安。流水线嗡嗡作响,然而大家私下里都在传,捷克的大订单被中国那边取消了。工人们的饭碗,似乎一下子变得不稳了。
捷克,一个曾经靠精密工业和美丽风景享誉欧洲的国家,怎么就变成了这个模样?
这一切,要从一张张订单说起。捷克最为人熟知的品牌有斯柯达汽车和佩卓夫钢琴。以前,中国市场的订单给捷克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中国的大笔订单飞进捷克,工厂满负荷生产,捷克人赚了大钱,中国人也得到了优质的商品。可是,某天突然,他们说不想继续合作了。
几千万美元的钢琴订单被直接搁置。更严重的是,捷克汽车产业链上的零件厂,很多依赖中国的订单,现在这些订单都没了。
更让人震惊的是,很多已经在捷克投资的中国公司,已在汽车和机床行业投下了六十多亿美元,厂房都建好了,工人也招聘了。然而如今,这些公司竟然宁可支付巨额违约金,也要撤离捷克。
在生意场上,最让人害怕的就是不确定性。今天你我合作愉快,明天你突然翻脸,那谁还敢继续合作呢?
这一切闹得捷克自己都受不了了。位于莫拉维亚的一个工业区,有报道指出,可能会有超过一万个工作岗位因此消失。一万个岗位,就是一万个家庭。任何有计算能力的人都能明白,这样的损失,实在太大了。
那么,为什么捷克还要做出这样的决定?放弃赚钱的机会,置工人的饭碗于不顾,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答案,或许得去捷克的政坛找一找。这里,正上演着一出出“精彩”的戏剧。首先是布拉格的市长,贺瑞普。他突然决定单方面废除与北京的友好城市关系,并转而与台北建立联系。这一举动让很多人感到不可思议,似乎是在政治上另辟蹊径,挑起了风波。
然而,这还不是结束。捷克的参议院议长,维斯特奇尔,甚至在总统泽曼的劝阻下,带着89人,毅然踏上了台湾的土地。在台湾,他还用中文喊了一句“我是台湾人”,显得非常得意。这一幕迅速引发了全球媒体的关注。
你以为这就完了?其实不然。新上任的总统彼得·帕威尔,更是公开表示要“保卫台湾”,这些言辞甚至比一些美国政客还要激烈。西方媒体也开始质疑,这样的言论是否过于激进。
从市长到议长,再到总统,捷克政坛的每一步都走得越来越远,声音也越来越大。与捷克相比,立陶宛曾经也有过类似的做法,但在这场较量中,捷克显得更加“勇敢”和高调。
这些政治人物在台上肆意表演,喊着更响亮的口号,却没有考虑到台下普通工人和商人的困境。那些小旅馆老板的账单,谁来帮他们支付?
如果这只是几个政客为了吸引眼球而做的表演,或许情况还不至于如此糟糕。但可怕的是,这种疯狂的行为,已经从言辞转化为法律条文。
捷克竟然直接修改了国家的《刑法》,将共产主义与纳粹主义并列,视为非法。任何人如果公开宣传这两者,都会被判刑。这已经不仅仅是外交摩擦,而是深深植根于国家法律中的意识形态对抗,仿佛要与中国划清一切界限,把中国钉在“邪恶”的柱子上。
这类操作让人感到极为不安。它显示出,这些政客的行为并非一时冲动,而是背后有强大的力量在推动着他们,而他们显然已经决定走这条路到底。
这个力量是什么?只要稍微深入探究,就能发现捷克国内有一个特殊的圈子。这个圈子由一群智库、学者和非政府组织组成,他们专门进行一种工作——生产各种反映“中国威胁”的报告和文章。例如,布拉格查理大学的“解析中国”项目,还有“欧洲价值安全政策中心”,这些机构背后都得到了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NED)的资助。
这些机构拿着资金,自然会努力完成任务。他们把“反共”和“反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营造一种氛围:只要反对中国,就代表站在“民主”和“自由”的一边,就代表政治正确。这些所谓的研究成果,被捷克的政客和媒体广泛引用,逐渐影响了整个社会的思想。
普通人听多了这些信息,也慢慢地认为中国成了威胁,为了“价值观”放弃一些经济利益似乎也值得。这样的思维逐渐被烙印在捷克社会的每个角落。
政客们在前线冲锋,而他们背后则有着源源不断的理论支持和民意基础。捷克的这盘棋,显然已经下得很深了。
那么,这场“表演”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并不是从市长或议长开始,而要追溯到2018年12月。那时,捷克国家网络与信息安全局(NúKIB)突然发布了官方警告,指控中国的华为和中兴设备存在国家安全风险。捷克因此成为欧洲第一个明确提出这一指控的国家。
紧接着,捷克税务总局就将华为排除在网络建设招标之外,160多个重要部门也被要求检查是否存在来自中国和俄罗斯的“风险”。这一举动在当时看来像是技术问题,但回头看,这其实是捷克选择站队、与美国交往的“投名状”。
从那时起,捷克就开始选定了自己的立场,并在后续的一系列挑衅行动中,表现得越来越明确。捷克还计划借助2022年成为欧盟轮值主席国的机会,在欧盟内游说,推动其反华政策在整个欧盟范围内的落实。
幸运的是,德国、法国等大国依然保持了理智,知道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翻脸的后果,捷克的计划并未完全实现。然而,捷克的意图已经不再隐藏。它不满足于在双边关系中充当“刺头”,而是希望引领整个欧洲对抗中国。
当演讲结束,聚光灯熄灭,政客们心满意足地走下台时,布拉格街头依旧寒风刺骨,工厂里的叹息依然回荡。捷克民众的账单,最终还得由他们自己来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