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松鼠鱼展现了江苏菜刀工的宏大的的一面,那么文思豆腐则将其推向了微观的极致。这道源自扬州寺院的素菜,早已超越了食物本身的范畴,成为了一种文化的象征,它集中体现了江南文化中的精致、细腻与清雅韵味。
文思豆腐的食材极其简单:一块柔嫩易碎的内酯豆腐,几片香菇,一小撮青菜,以及一份上好的清鸡汤。然而,其制作过程却堪称惊心动魄。厨师需手持一块软嫩的豆腐,在置于水中的情况下,运用一把极快的刀,将其横竖各切上百刀。要求刀刀均匀,深浅一致,不能断,也不能粘。切好的豆腐丝放入清水中,会瞬间散开,如一团洁白的云雾,丝丝分明,细可穿针。香菇、青菜等辅料也同样被切成极细的丝。
将这“云雾”与配料一同滑入调好味的清鸡汤中,轻轻推散,便成羹。成品看上去,豆腐丝轻柔地悬浮在清澈见底的汤中,与各色配料丝交织,色彩素雅,形态飘逸,宛如一幅写意的中国画。
舀一勺送入口中,几乎感觉不到豆腐丝的存在,它们瞬间便在舌尖融化,只留下一股豆制品的清香与鸡汤的极致鲜美。这道菜,吃的是一种意境。它用最极致的功夫,处理最平凡的食材,最终呈现出的,却是至清至淡的韵味。这正是江南文化所推崇的——于细微处见精神,于平淡中显真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