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饼 改出彩儿的胡饼
创始人
2025-10-23 02:04:02
0

□张颖

天气渐凉,讲究刚出锅、趁热吃、被网友称为“入秋第一道美食”的烧饼“热”起来:外焦里酥、层层分明的老北京芝麻烧饼,有“蟹壳黄”之称的黄山烧饼,薄似杨叶的脆香周村烧饼……各地美食爱好者纷纷在网上晒出自家烧饼的喷香“灵魂”,向人们展示出中国小烧饼的大魅力。

唐代炊厨劳作妇女彩绘俑。

小麦普及助力烧饼崛起

烧饼是深受国人喜爱的传统面食之一,有数百种之多。在最新版《现代汉语词典》中,烧饼被解释为:烤熟的小的发面饼,表面多有芝麻。翻开烧饼家的族谱会发现,来自西方的小麦粉是烧饼的重要原材料。

小麦起源于西亚,4000至4500年前传到我国。当时中国的餐桌已经被土生土长的稻、黍、稷、菽四种谷物占领。人们将“四谷”捶打、碾压、脱壳后,蒸熟或煮成粥食用。初到中国的小麦,最初被用同样的方法蒸成麦饭、煮成麦粥,但人们很快发现这东西虽然能果腹,但实在不好吃。原来小麦粒肚子上有一道腹沟,用传统的方法捶打麦粒脱壳时,腹沟里的麸皮无法清除干净,做出的食物口感就差。因此,麦饭、麦粥在很长的时间里属于粗陋的食物。

汉代,旋转石磨迅速普及,将谷物磨成粉的效率随之提高。小麦被碎成粉后,麸皮终于可以被彻底筛除。小麦面粉和水混合后被制成面食,口感大幅提升。小麦在当时官方的大力推广下种植面积迅速扩大,成为北方地区主要的农作物之一,其重要性仅次于稷(小米)。小麦的普及为烧饼家族的崛起奠定了原料基础。

上世纪8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新疆和田洛浦县山普拉古墓群中发现,一位墓主身旁有个兽皮袋,里面装有6个保存完好的圆饼。这些饼的直径在5至6.5厘米之间,厚度为0.6至1厘米不等,都是手工捏制后烤制而成,制作工艺接近现代的馕,距今已有1700多年。考古人员推测,它们应该是当时人们外出时所带的干粮。2016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同一时期的比孜里古墓群进行了发掘,在其中一座墓葬的陪葬品中发现了一些掺有麦壳的粉状物质。通过科学检测和分析,研究人员发现这是一种由黍面和少量大麦面粉混合,并添加少量肉类烤制而成的面食。这处墓葬与山普拉古墓都属于同时期的古于阗文明,因此推测这种面食的原始形状可能也是圆形。古于阗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在这里发现的最早烤制面饼,见证了烤制面饼技术传播的进程。这些“面饼”也许就是烧饼家族最初的模样。

山东淄博市周村烧饼博物馆展出的“火车站卖烧饼”雕塑。

唐代美食胡麻油饼

汉代,面食被统称为“饼”,烤制而成的面食叫胡饼。一般以“胡”字开头,说明是从西域或者更远的西亚及欧洲沿着丝绸之路传过来的。

汉代的胡饼比较大,表面可以撒芝麻,也可以不撒;可以加馅,也可以不加。胡饼深受当时人的喜爱。据记载,汉灵帝就非常喜欢吃胡饼。

唐代时,胡饼已成为长安人的日常主食。根据史料记载,“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李隆基在逃亡途中,杨国忠曾到市场上买胡饼给他充饥。另外,据说高僧鉴真东渡日本时,准备了大量的胡饼。

当时,胡饼被不断改良,制作也更加精细,逐渐衍生出了许多新的品种并成为地方特色,如胡麻油饼。胡麻油饼即在胡饼的制作过程中“撒芝麻、增油香”。胡麻油饼还会被当作礼物传递情谊。白居易在忠州担任刺史的时候,让家里的厨师仿制“长安风味胡饼”,寄给远在重庆万州的好友,并写诗记述“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

隋代胡人骑骆驼出行时,嘴里吃着胡饼。

宋代流行带馅胡饼

宋代的胡饼大多带馅,种类也很多。宋人陶谷编撰的《清异录》中提及五种馅料口味的胡饼,叫五福饼。现代人已经无法知道这五福饼究竟是哪五种馅料,但从书中可以看出它在当时是一种新奇、精致的食物。

宋史料笔记《独醒杂志》中记载了一则关于带馅烧饼的故事:时任宰相王安石在家宴请儿媳妇家的亲戚萧氏子。萧氏子盛服而往,认为王安石一定会准备一桌丰盛的酒菜来招待他。没想到一贯粗茶淡饭的王安石只准备了两枚胡饼、三四块切成小块的猪肉、一些饭和菜汤。萧氏子吃饭比较挑剔,就只吃了胡饼中间带馅料的一部分,留下了四周的饼边。王安石见状,一点儿不嫌弃,拿起剩下的饼边就吃,这让萧氏子非常羞愧。这个故事不仅反映了王安石节俭的品质,还向人们清晰地记述了宋代带馅的胡饼。北宋《东京梦华录》中也记载了白肉胡饼、茸割肉胡饼、猪胰胡饼等带馅料的各种胡饼。这时国宴的菜单上也有制作精美的胡饼。按照宋朝宴会流程,整场宴会中行酒需九盏,而第四盏的下酒物中便会有白肉胡饼。

南宋《武林旧事》中有很多种饼的记载:荷叶饼、芙蓉饼、枣饼、菜饼、烧饼、胡饼、韭饼……这表明至少从南宋开始,烧饼已经逐渐从胡饼中独立出来。

在元代文献中,胡饼二字就很少出现了,更多使用的是炉饼、烧饼等名称。元代烧饼的做法是先在铁锅上烙制定形后,再放入炉中烤制。这种做法与现在的缸炉烧饼做法完全一致。这一时期的烧饼制作经常带有显著的游牧民族饮食特点,出现了加入牛奶、酥油等原料的烧饼,如黑子儿烧饼、牛奶子烧饼等。“黑子儿”是气味辛香的草本植物马蕲的种子,具有温中暖脾,开胃下气、消食的功效,用它作馅儿,不仅味美,还助消化。

油酥工艺是明代烧饼制作的重要发明,并在清代中后期发展成熟。将油脂与面粉和在一起是油酥最简单的制作方法。做烧饼时,将油酥均匀地涂在面饼上,不断重叠、擀平。用这种方法制作的烧饼坯,饼芯层次分明、饼壳口感酥脆,成为流传至今的一种传统烧饼经典做法。

继宋代之后,清代又升级了带馅的“高档”烧饼。《扬州画舫录》记载:“双虹楼烧饼,开风气之先,有糖馅、肉馅、干菜馅、苋菜馅之分。”

明清小说中也经常出现烧饼。《水浒传》中史进赶路的行囊里带的是干肉和烧饼;《老残游记》里有“园子里面,顶着篮子卖烧饼油条的有一二十个,都是为那不吃饭来的人买了充饥的”。这些文学著作中出现的烧饼情节,印证了它深受普通百姓的喜爱。

宋代王安石吃胡饼边的故事体现出一代宰相的节俭。

中国烧饼走出国门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健康饮食,主食上减少精米精面。针对消费者需求的变化,烧饼也在进行着悄悄的变革。烧饼行业逐步推出低油、低糖、全麦及添加膳食纤维的产品,如全麦、荞麦、藜麦等杂粮烧饼,适应健康饮食潮流。同时,烧饼口味也越来越多元化,从传统芝麻、葱油到芝士、肉松、核桃、南瓜、海苔等新口味,创新产品层出不穷。

烧饼产品的丰富,加上互联网及冷链等新技术的助力,让小小的烧饼形成巨大的消费产业,可以说是“小烧饼撬动大产业”。近些年,各地纷纷成立烧饼协会,形成规模效应。根据有关部门的统计,烧饼行业近年来年增长率在10%以上,预计今年的市场规模可达到1000亿元左右。

各地的烧饼协会还积极与文旅联动,突破传统边界,将饮食文化转化为体验经济。2017年,山西省襄汾县举办了第一届“晋襄酥”烧饼节,弘扬本地特色饮食,为当地旅游、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刘伯温的家乡福建省文成县刘伯温故里景区,当地政府发挥现有人文历史沉淀和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打造有影响力的“伯温烧饼”美食品牌。之前只能在大型宴会上才能吃到的“伯温烧饼”正逐渐演变成当地特色小吃,其中芥菜馅、红豆沙馅、萝卜笋干馅的烧饼颇具特色。此外,当地面向全国音乐人广泛征集以“伯温烧饼”为主要元素的音乐原创作品,让烧饼与文化结合。全国类似的“烧饼景区”“烧饼小镇”还有很多,去各地旅游时品尝特色烧饼成为很多游客的必选项,同时,特色烧饼也是很好的伴手礼。

烧饼不仅在国内火了,近些年也开始走向国际。比如浙江的缙云烧饼,自2015年1月在加拿大多伦多开设家庭厨房起,迅速征服了国外消费者的味蕾,现在开到了美国、意大利、西班牙等16个国家和地区。在意大利米兰地区,一个缙云烧饼的售价为3欧元,折合人民币约23元,即使这么贵的价格也供不应求。还有很多烧饼品牌虽然没有在国外开店,但同样打开了国际市场。比如河北省廊坊市的椒盐烧饼,通过冷冻工艺延长保质期后销往海外市场。甘肃的丁娃烧饼成为兰州的又一张美食名片,远销中东、中亚等地。扬州的烂面烧饼也走出国门,让外国人见识了扬州老手艺人的“真功夫”。

从出行干粮、市井小吃发展为今天的出口食品,小小烧饼向人们展现的是古今不变的人类美食追求,记录了时代发展的变迁。

风味大观

京派:芝麻烧饼“白嘴儿吃”

芝麻烧饼是北京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小吃之一。传统做法是在特制的缸炉或吊炉中烘烤。像吃天南地北所有的烧饼一样,吃北京芝麻烧饼也讲究刚出锅、趁热吃。饼面酥脆沾满芝麻,饼芯柔软、层次分明,做饼时加入椒盐,使它具有特殊的麻香。

老北京管吃东西不就其他食物叫“白嘴儿吃”。虽然白嘴儿吃个刚出锅的烧饼已经是满口留香,但要是把烧饼横着切开(不要切断),夹入酱肉、炸食抑或是几根咸菜,一个中国版的汉堡就诞生了。

老舍小说《骆驼祥子》中也有关于烧饼夹肉的具体描写:“祥子眼里最好的饭摊食物就是热烧饼夹爆羊肉。老北京的芝麻烧饼既香又脆,打好的油酥层层叠叠,中间空心,夹上爆熟的嫩羊肉,让羊肉的汤汁浸透干爽的烧饼,咬上一口,酥脆可口又汁香四溢。”

老北京还有一项著名的吃食——铜锅涮羊肉也离不开烧饼。按照传统涮肉的吃法,最后要点个芝麻烧饼,蘸着碗里剩的麻酱小料吃。这既不浪费碗中剩下的小料,也算是用一个圆圆的烧饼给吃涮肉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南派:黄桥烧饼传百年

黄桥烧饼是中国江苏省泰兴市黄桥镇的一种传统特色小吃,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制作技艺入选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黄桥烧饼以酥脆掉渣的外皮、松软的内里和浓郁芝麻香为特色,兼具甜咸多种口味。至少在清朝末年就已经非常有名。它不仅是一种美食,还承载着重要的红色文化记忆和拥军传统。

黄桥战役,又称黄桥大捷,是中国人民革命战争史上的著名战例。1940年,新四军以少胜多,战胜了国民党韩德勤部,取得了黄桥决战的胜利。

战役期间,黄桥镇的老百姓日夜赶制黄桥烧饼,冒着炮火,车推担挑送到前线支援新四军将士。新四军艺术家李增援、章枚等同志,看到这动人场景,激情澎湃地谱写了《黄桥烧饼歌》:“黄桥烧饼黄又黄哎,黄黄烧饼慰劳忙,烧饼要用热火烤哎,军队要靠老百姓帮……”歌词既描绘了黄桥烧饼的特征,又歌颂了军民鱼水情深。

作为南方烧饼的代表,黄桥烧饼传统上主要有甜、咸两种基本口味。甜味常见馅料是糖猪油丁(板油丁与糖混合),烘烤后糖油融化,香甜可口;咸味常见馅料是葱油(猪油或植物油与葱花、盐混合),葱香浓郁。随着黄桥烧饼的发展,现在衍生出很多其他口味。

北派:周村烧饼“饼中一绝”

周村烧饼因产于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而得名,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以小麦粉、白砂糖、芝麻为原料,经传统工艺制作而成。制成后,薄如秋叶,形似满月,有着“饼中一绝”之称。2008年周村烧饼制作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周村作为古代山东的重要商埠(“旱码头”),明清时期商旅云集,烧饼因便于携带、耐储存成为理想干粮。清末民初由“聚合斋”等老字号改良定型,采用“烤炉”烘烤取代传统鏊烙,实现“薄、脆”特色。传统周村烧饼主要分甜、咸两种口味:甜味主要是在面坯中揉入白砂糖,甜度适中不腻;咸味加入适量盐,突出芝麻和麦香。无论咸甜,周村烧饼都是依靠面香、烘烤焦香和芝麻香构成独特的风味。

“洋烧饼”:英式麦芬

世界各地有很多和烧饼类似的面食,跟现代烧饼最像的是起源于18世纪的英式麦芬(English Muffin)。常见的英式麦芬是用酵母或者酸面团进行发酵,一般在浅盘或者平盘里烤制出来,不需要模具,口感松软又带着些韧劲。其外形特点是圆而扁平。烤制完成后,可以将英式麦芬横刀切开,夹入煎培根片、切片番茄、炒洋葱和蒸蛋等配料,是一种经典的英式早餐搭配。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秋冬季节该怎么玩?四川泸州纳溪... 封面新闻记者 李华刚 摄影报道 气温下来了,秋天快要结束了,各地该怎么玩? 10月22日,四川省泸州...
《国家名厨》人物:周志平 山西... 周志平,男,汉族,1978年4月出生,山西岢岚人,高中学历,中式烹调高级技师,山西晋菜大师,中国烹饪...
早餐春饼,又薄又软,怎么保存都... 早餐春饼这样做,又薄又软,怎么保存都不硬,里面夹点菜,营养又健康。早餐吃法很多,食物的品类也特别的多...
原创 香... 早上起床发现家里香蕉熟透了,皮上冒出星星点点的黑斑,这可怎么办?别急着扔!教你用最简单的材料,十分钟...
“华东瑞士”进京吆喝! “我参加过很多的推介会,对于这次丽水的推介会感受特别深刻,你们那种沉浸式的介绍方式让我特别兴奋,看完...
宁夏亮相2025世界文化遗产主... 宁夏 在中国的西北部,宁夏宛如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镶嵌在古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其得天独厚的文旅资源,...
打卡新热点!四大国际IP空降港... 随着香港大型年度盛事“维港海上大巡游”活动即将于10月25日至11月1日在金钟添马公园对开海域展出,...
2025河北省文旅推介活动走进... 中新网香港10月22日电 (罗英杰 戴梦岚)“2025河北文旅走进香港”专场推介会22日在香港启幕,...
【新闻】市政府副市长庞明明来我... 温馨提示:观看视频请尽量在wifi环境下观看! 【导语】:10月21日,市政府副市长庞明明深入我县龙...
懒人早餐首选!10 分钟速成营... 闹钟响了第三遍,你揉着惺忪睡眼冲进厨房,心里盘算着今天早餐又要将就了?别急,我懂这种感觉——明明知道...
烧饼 改出彩儿的胡饼 □张颖 天气渐凉,讲究刚出锅、趁热吃、被网友称为“入秋第一道美食”的烧饼“热”起来:外焦里酥、层层分...
山西非遗美食之旅 | 晋东南药... 编者按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晋东南大地藏着一部用五谷写就的风味史诗。这里上党盆地沃野千里,太...
早上好!适合立秋发朋友圈微微凉... 很高兴遇见你, “随着热烈的阳光,秋天的金色渐渐铺开,早安!” “立秋的清晨,愿秋风轻拂,带走...
悬泉置|胡杨秋色入画来 金秋十月,位于世界文化遗产敦煌市悬泉置遗址景区悬泉谷内的胡杨、芦苇等树木植被被秋色渲染,迎来一年中最...
聂耳公园游乐园有大动作!谁的D... 聂耳公园游乐园 10月20日,聂耳公园游乐园升级项目投资协议正式签约。项目的签约,不仅实现了红塔区近...
这么蓝!丽江蓝月谷的秋天,美到... 金秋的丽江,天高云淡,风清气爽,风里都带着诗。来到玉龙雪山的蓝月谷,一汪澄澈的蓝撞进眼里,那抹蓝,惊...
晋城司徒小镇:打铁花映千年晋韵... 司徒小镇坐落于山西省晋城市城区东北部,是一处重现山西千年市井生活与民俗风情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这里将...
玉树特色产品和企业亮相MIF西... 10月22日,第30届澳门国际贸易投资展览会(MIF)期间,“西藏和川滇甘青州县展馆”在澳门金光会展...
原创 异... 当两个异性好友决定结伴旅行,是否选择同住一间房往往成为最棘手的议题。有人视其为经济实惠的自然选择,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