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中国(广西)——东盟新闻传播教育合作发展交流会在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举行。会议以“共建新闻传播教育合作平台,促进中国(广西)——东盟新闻传播教育发展”为主题,围绕教师互访、课程共建、人才培养、科研协作与文化交流等关键议题,来自中国与东盟国家的高校专家学者深入交流教育合作路径与机制,形成多方面的交流成果,进一步推动区域新闻传播教育共同发展。
会议由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主办,参会嘉宾来自复旦大学、厦门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泰国朱拉隆功大学、越南新闻与宣传学院、马来西亚拉曼大学、老挝国立大学、印度尼西亚加札马达大学,以及广西民族大学、南宁师范大学、广西财经学院等多所海内外高校和有关机构。
在开场致辞中,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王仕勇表示,当前区域传播教育交流日益深化,中外高校在课程建设、科研合作与人才培养方面的协同需求不断增强。他建议,应从五方面着手推动双方深入合作:一是构建教师互访机制,开展联合授课与教学交流;二是围绕区域传播与国际传播议题开展联合科研;三是探索线上线下融合课程资源的共建模式;四是拓展调研、访学、短期项目等学生实践形式;五是探索研究生联合培养与学分互认机制建立。通过机制设计与项目协同,逐步推动中国(广西)与东盟高校传播教育合作向纵深发展。
会议期间,中国与东盟高校的多位代表围绕各自学校在传播教育国际合作方面的经验与探索展开分享。广西高校代表结合区域实际,围绕人工智能赋能教学、特色数据库建设、媒体素养教育优化,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传播等议题进行交流,提出可面向东盟国家在大模型语料建设、跨语种传播教学、联合教材开发等方向深化合作。
东盟国家高校代表就深化合作表达了具体意愿。泰国朱拉隆功大学传媒艺术学院副院长阿隆功·巴利坞鹏表示,愿与中方在课程建设、教师互访、学术出版等方向加强对接,推进国际项目落地实施。越南新闻与宣传学院院长丁氏秋姮围绕人工智能、大数据与传播教育融合的趋势提出建议,认为应构建标准协同体系与教学资源可持续共享平台。马来西亚拉曼大学、印尼加札马达大学、老挝国立大学等高校代表介绍了各自学校参与中国合作项目的情况,并就双学位培养、短期教学项目、语言教学配套、双语数据库设计机制的建设提出了具体设想。
在自由讨论环节,与会专家围绕合作机制、成果导向、平台支持等方面的推进措施进行深入交流。浙江大学教授吴飞提出,可围绕重大区域传播议题设计长期调研项目与数据共享平台,形成持续型学术合作网络;厦门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林升栋建议,整合学术资源,推动共建传播教育多语种期刊,提升区域研究影响力;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南亚东南亚大学联盟新闻与传播学分委员会主席廖圣清提出设立教育联盟合作框架,推动本硕联合培养机制建设;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教育部国际传播联合研究院秘书长黄典林认为,应注重“语言+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方式,通过引入任务型学习模式,提升合作项目的实践导向性与执行能力。
在会议总结发言中,王仕勇指出,此次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合作的方向与重点,将为下一阶段的项目合作提供基础。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将以此为契机,继续推动与东盟国家高校之间在教师交流、科研合作、学生实践等方面的探索,并在具体项目设计、机制完善、资源整合等层面积极开展协作,推动构建高质量、可持续的区域传播教育合作机制。
本次会议的举办为中国(广西)与东盟国家高校在新闻传播教育领域的实质性交流提供了有益平台,进一步夯实了彼此间的合作基础,拓展了传播教育融合协作的多元路径。未来,双方将继续深化协同发展,推动教育资源共享、系统机制联动与实践成果共建,为区域传播发展与教育创新注入新的动能。
(中国日报社广西记者站 石睿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