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园Station园区内建筑
东五环郎园Station这座由北京纺织仓库蜕变而来的文创园区,既是国内最红的影视产业基地,也是年轻人新近爱去的网红打卡地。几十家咖啡店、餐厅供游人休憩谈天,入驻的近200家影视企业已将这里悄然改造为国内典型的上下游全产业链影视产业基地。郎园Station正以“新旧共生”的改造理念,成为北京工业遗存转型的新典范。
探访:瞭望塔下的潮流新生
走进郎园Station,就像走进一个大花园。这里没有高楼大厦,只有一幢又一幢低矮的、形态不同的建筑。在这片新旧交织的天地里,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中央那座巨大的“火车站”——它不仅是“Station”名称的由来,更是这片土地工业记忆的鲜活见证,昔日的站台与相邻的六座库房已被精心重塑为“中央站台文化中心”。斑驳的铁轨、厚重的工业桁架被有意保留,与注入的现代文化功能展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这里汇聚了多个大中型演出秀场、专业剧场及美术馆,既承载着往日的荣光,也跳动着当代文化的脉搏。
在这片焕发新生的园区中,那座高达二三十米的旧时瞭望塔依然静静矗立。它曾是库区的制高点,监测火情、守护安全是它过去的职责;如今,它自身也披上了崭新的蓝色,让脚下的这片园区焕发新生。这里引入了诸如单向空间、X美术馆、DECK、中国国家地理·营地等一系列优质文化IP,为这片园区赋予了深厚的精神内涵与持续的创造力。
与此同时,郎园Station展现的是多样融合的生活方式。众多家具设计师工作室,如relife、ziinlife、稻谷等,散落其间。充满生机的绿植店铺与沉淀时光的中古奢侈品店比邻而居;餐饮选择更是包罗万象,从地道的地方风味到富有创意的融合菜系,再到慵懒惬意的咖啡厅与酒吧,满足不同的味蕾与心境。
“这里的餐厅、咖啡厅等都是独立店,几乎没有品牌连锁店。”郎园品牌宣传负责人宋秀平介绍,那家“花盐街”虽是连锁餐厅,却是“lab店”,也就是说,各式创新菜品都会首先于这里推出。
在今年北影节期间,郎园Station作为核心主场地之一,还承接了核心论坛、北京市场、展映及“电影+”等多个板块的超百场活动。在活动举办前三天,入园人流量近10万人次,带动园区商业消费约1700万元,较平日增幅180%。
关注:一场正在启幕的产业升级
“园区内影视企业的聚集度特别高,”郎园品牌宣传负责人宋秀平告诉北青报记者,“仅在郎园Station内就有近200家影视上下游企业,包括头部的出品公司、宣发公司、电影视效公司、电视剧后期制作公司,还有短剧公司、艺人经纪公司等。在园区内,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影视产业生态链。”
今年8月,一场关于未来的产业变革正悄然启幕,由朝阳区联合首创郎园、科技和影视文化企业共建的北京AIGC视听产业创新中心在郎园Station正式启用。这也标志着北京市首个专注于AIGC视听产业的综合服务平台落地于此。
北京AIGC视听产业创新中心采取“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专业运营”的建设模式,由国家文创实验区管委会具体负责指导,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北京有限公司负责智算平台整体投资建设并联合北京电子数智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共同运营,华为公司负责技术支持,首创郎园公司负责产业生态运营。北京AIGC视听产业创新中心将为入驻企业提供视听数字内容创作、智能体、智能算力、业务推广、孵化服务、人才服务等六大服务平台,促进关键技术成果转化与应用场景落地,加快数字视听链群产业生态构建,推动视听产业集群化发展。
从承载工业记忆的红砖仓库,到聚集创新力量的AIGC视听高地,郎园Station的实践印证了“科技+文化”双轮驱动的可行路径——老旧空间不仅能焕发新生,更能在城市产业升级中持续扮演重要角色。
聚焦:工业遗产复兴的北京样板
追溯过往历史,郎园Station的前身为上世纪60年代建设的北京纺织仓库,在改造时并未大拆大建,园区将30座仓库的红砖建筑格局与2.23公里长的专用铁路线作为珍贵的工业符号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使之成为园区独特的历史文化标识。
北京市除了郎园Station外,还有751D·PARK北京时尚设计广场、天宁1号文化科技创新园、星光影视院等文化产业园区,以老旧厂房改造升级为依托,聚集了文化科技融合、文化内容创新、文化消费等多个产业。
此前,北京市专门发文《北京市推进文化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推动园区差异化集约化发展,帮助文化企业获得更大金融支持,提升园区运营品质,鼓励隆福寺文创园、首钢文化产业园、郎园等重点园区,打造文化社区、文化街区的“北京样板”。
文并摄/本报记者温婧实习生陈子荣刘熙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