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柴火噼啪作响,炒出的馅料藏着怎样的粤西风味密码?椰丝、杏仁、核桃的颗粒感,为何能跳出传统广式月饼的甜腻框架?它是省级非遗技艺的活态传承,更是广式月饼家族里的“特色异类”——化州拖罗饼,究竟凭什么守住独一份的匠心口感?本期访谈,特邀化州拖罗饼非遗传承核心力量,拆解手作美味的制作玄机,揭秘它与传统广式月饼的馅料、工艺、风味三重差异,带您走进一块非遗月饼的匠心世界。锁定节目,解锁化州拖罗饼的独特魅力!
戴国荣,现任广东海龙阁饼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茂名市食品行业协会会长、化州市石湾街道商会会长、海龙阁月饼非遗制作技艺传承人。公司现有餐饮、饼业、基地种养殖业。食品生产基地坐落于化州橘红之乡,积极吸纳本地村民就业,帮助村民掌握专业技能、拓宽就业渠道,以实际行动支持“中国(茂名)月饼名城”的建设与发展。
化州拖罗饼的故事,要从唐代讲起。相传当年化州有位罗姓商贩,挑着烧饼敲锣叫卖,“拖锣卖饼”的吆喝声成了最初印记。后来大文豪苏东坡被贬至化州,品尝此饼后赞不绝口,留下“小饼如嚼月”的诗句,“拖罗饼”之名也由此流传至今。如今,化州不仅是“中国拖罗饼之乡”,海龙阁的拖罗饼制作技艺更获评茂名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粤西饮食文化的鲜活符号。
与传统广式月饼相比,化州拖罗饼的特色一眼可辨:酥松的外皮咬下即化,内馅以海南椰丝为核心,搭配瓜子仁、芝麻仁、杏仁等多种果仁,再融入少许土猪肉增香,清甜中带着醇厚,完全跳出传统月饼的甜腻框架。“我们的用料从不含糊。”戴国荣介绍,拖罗饼用油来自企业自建花生油厂,选用自家种植或东北采购的优质珍珠豆,一斤的豆子仅能榨出三两九油,成本虽高,却守住了口感底线;馅料中的猪肉则来自企业农场养殖的土猪,从源头确保品质可追溯。
在传承与创新的平衡上,海龙阁走出了独特路径。一方面,坚守非遗核心技艺:用茂名高州荔枝柴火慢炒馅料,让果香融入馅中;大尺寸拖罗饼全程手工包制,老师傅们凭借经验把控力度,确保饼皮松软、馅料饱满。另一方面,引入现代化生产设备:1万多平方米的厂房里,几十米长的隧道炉、全自动化真空包装机有序运转,既避免生产污染,又将保质期延长至50-60天,解决了传统工艺“难保存”的难题。
顺应健康消费趋势,海龙阁还推动拖罗饼从“节庆食品”向“日常点心”转型。传统大个头拖罗饼变身小巧茶点,搭配早茶、下午茶食用正合适;研发团队更结合茂名农业特色,融入荔枝、龙眼、化橘红等本地食材,推出多款健康新品,让年轻消费者也爱上这款“老味道”。
从田间到舌尖的产业链,不仅保障了品质,更成为乡村振兴的纽带。自1989年成立以来,海龙阁在化州打造了2000多亩生态基地,涵盖种植、养殖、食品加工等板块,带动当地超千户农户就业。企业不仅为农户提供技能培训,还捐资修路、建设村委办公楼,连续多年冠名荔枝文化形象大使选拔赛、龙舟锦标赛,以文化赋能乡村发展,实现“企业发展与民生改善”的双向奔赴。
作为广东省农业龙头企业、茂名食品行业协会会长单位,海龙阁更肩负起推动行业发展的使命。面对茂名256家月饼厂的“内卷”现状,戴总提出以“价值竞争”破局:依托本地农副产品优势研发特色产品,推动制定行业团体标准,将“中国月饼名城”的招牌从“产品输出”升级为“文化输出”。未来,企业还计划建设茂名月饼博览园,整合行业资源,推动月饼产业与文旅融合,让茂名月饼走向全国、远销海外。
“做食品要讲良心,守传统更要会创新。”36年风雨历程,海龙阁以“良心、坚持、感恩”为底色,让千年拖罗饼焕发新生。正如戴国荣所说,一块月饼不仅承载着味蕾记忆,更凝聚着海外游子的故土情思——未来,这份带着粤西温度的匠心味道,将继续跨越山海,传递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