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云南荒野之国景区因“画风诡异”引发网络争议,其中被称为“人体蜈蚣”、“三面女孩”等景区设施被指让人“观感不适”。10月18日,荒野之国的设计者“乔小刀”乔先生就争议回应潇湘晨报记者。
(10月19日《潇湘晨报》)
荒野之国景区因 “人体蜈蚣”“三面女孩”等设施引发“观感不适”的网络争议,还在继续。设计者乔小刀的回应为我们还原了作品背后的故事,也让我们有机会跳出片面的视觉冲击,理性审视这场文化创作与大众审美的碰撞。我们确实该冷静下来,听听创作者的说法,给文化探索多一份理解与包容。
乔小刀说,他的创作底色,是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童年记忆。作为 70 后,他的审美启蒙来自《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小人书的黑白线构图,来自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大闹天宫》《九色鹿》等经典动画的艺术滋养。初中毕业后跟随父亲做木工的经历,又为他赋予了将平面想象转化为立体场景的动手能力。荒野之国的诞生,最初并非为了打造网红景区,而是一位父亲为女儿构建的童话世界:2020 年女儿出生后,他凭借制作100栋房子的经验,在2021年租下土地创建这里,如今女儿每天放学后都会来此玩耍。这份源于父爱的创作初心,带着纯粹的温暖,与“诡异”“不适”的标签形成了鲜明反差,也让我们看到,许多看似“另类”的设计,背后可能藏着对传统文化的别样解读与对生活的热忱。
乔小刀说,被推上风口浪尖的“人体蜈蚣”实则是名为《梁虫》的定制作品,背后有着清晰的创作逻辑与授权背景。这件作品是以知名艺人梁龙的肖像为原型,因梁龙曾用艺名“梁虫”,创作者便以千足虫的形象设计身体,将其悬挂于梁上,寓意“房梁上的一条虫”,既贴合艺名,又充满巧思。更重要的是,作品的创作全程获得梁龙授权,2024 年仅完成头部的3米高立体装置还曾亮相阿那亚戏剧节并获好评,今年9月梁龙还亲自到景区为增补身体后的作品打卡,甚至开玩笑称“因这件作品又火了”。当我们了解到“人体蜈蚣”是经过授权、有明确寓意且得到当事人认可的艺术创作,而非随意设计的“诡异”装置时,那些基于误解的批判便显得片面。大众因缺乏背景信息产生不适尚可理解,但在未知全貌时便急于否定,难免会扼杀创作者的创新勇气。
当下,网络舆论往往容易被碎片化信息带动,一句“观感不适”便能引发对创作者的全盘否定。但文化创作本就不是千篇一律的复制,对传统文化的探索更需要多样化的表达。乔小刀用小人书、老动画的审美,结合手工技艺打造童话世界,本身就是对传统文化现代表达的一次尝试。或许这种尝试并非完美,部分作品可能因呈现方式的独特性让少数人难以接受,但我们不能因此否定创作者的初心与努力,更不能阻断传统文化创新表达的路径。
给 “人体蜈蚣” 设计者一次辩解的机会,本质上是给文化探索一次包容的空间。在多元文化并存的今天,我们需要多些对“另类文化”的宽容和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