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沉睡”80余载的珍贵手稿,一段艺术大师与千年敦煌的对话,终见天日。
10月19日天府书展上,由四川博物院副研究馆员张凯编著、成都传媒集团旗下成都时代出版社出版的重磅新作《大千敦煌——张大千敦煌石窟考察笔记研究》正式发布。200余幅高清影像,70万字编著内容,首次全景式公布了张大千1941年敦煌考察的原始笔记手稿,为敦煌学研究带来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学术大咖齐聚,《大千敦煌》获权威认可
活动汇聚了多位文化与文博领域权威专家,四川博物院副院长谢振斌,著名美术史家、书画家魏学峰,原四川博物院副院长、文物鉴定专家甘晓,成都图书馆张大千文献馆荣誉馆长汪毅等嘉宾莅临现场,共同给这场敦煌文化盛宴助力。
新书揭幕
现场,成都时代出版社分别向四川博物院、成都图书馆赠送《大千敦煌》图书,让这部兼具学术价值与文化意义的著作,成为连接出版机构与公共文化平台的纽带,为更多人接触敦煌文化提供载体。
魏学峰表示:“这部作品不仅以翔实考据彰显出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更针对此前学术界围绕‘张大千敦煌实践价值’的争议,通过一手史料与严谨论证进行了有力印证,最终清晰梳理出张大千在敦煌文物保护、艺术传播与学术研究领域的卓越贡献,为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该书作者张凯讲述了数年研究中的发现与感悟,带领现场观众一同走进了80多年前那个让张大千无比震撼与沉醉的敦煌世界,完成了又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接力。
敦煌初见,张大千石窟记录手稿首度公开
活动现场设置了众多有趣的环节,如入场时每人手中都握着一份“双份惊喜”——出版社精心设计的特制入场券,以及作者亲笔题写的书签。
20世纪40年代初,画家张大千前往敦煌,对莫高窟进行了大量的临摹、记录、整理与研究。他在此期间形成的笔记,是敦煌艺术研究的一手珍贵文献。
张大千《临水月观音像》
手稿现藏于四川博物院,其纵23厘米,横35厘米,青灰色硬质封面,内页为带格线机制纸。据张凯考证,此手稿主体是1941年张大千初到敦煌时所作的石窟考察记录,共记录石窟222个,其中榆林窟40个,莫高窟182个,真实记录了张大千初见敦煌时的所见所感。
如今,张大千初见敦煌时的石窟记录手稿在沉寂80多年后,首次全貌亮相。书中不仅真实呈现了手稿原貌,并辅以释文,也以抽丝剥茧般的笔墨,还原1941年的历史现场,并将百余张临摹敦煌壁画作品置于敦煌洞窟的彼岸空间。
细节拉满 “三重体验”沉浸式品读敦煌
值得关注的是,张凯花费了大量心血,把张大千当年临摹的敦煌壁画,和敦煌的原始洞窟一一对应了起来。书中张大千的每一幅摹本,都能找到它们在洞窟里的“原型”。
该书责编傅有美介绍,作品沉淀了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并从三重维度为读者构建起深度的沉浸体验:一是品读张大千当年留下的文字手迹,触摸他与敦煌对话的鲜活痕迹,在《敦煌石窟内容总录》《敦煌艺术叙录》等专业典籍的对照下,在不同文字记录的交织碰撞中,清晰捕捉其间的关联脉络与藏在细节里的深意;二是透过石窟实拍图,跨越时空“踏入”文字所描摹的敦煌洞窟,在斑驳肌理间感受岁月沉淀的历史厚重;三是可静静欣赏张大千的敦煌壁画摹本佳作,那婉转灵动的线条勾勒着壁画轮廓,细腻温润的色彩复刻着千年之前的光影,将敦煌壁画独有的气韵与神韵,诠释得入木三分。
据悉,《大千敦煌》也是2024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2024年度四川省重点出版项目专项补助资金项目、四川省2024—2025年度重点出版规划项目,以及四川出版发展公益基金会 2023年度出版资助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