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雪域千年回响,《非遗里的中国》走进西藏
创始人
2025-10-18 21:04:11
0

“世界屋脊”,神奇西藏。草原、冰川、峡谷、雪山共同构筑起西藏自治区雪域高原的壮美画卷。西藏自治区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06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620项,其中有3项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文化和旅游部联合摄制的大型文化节目《非遗里的中国》西藏篇于10月18日晚八点在总台综合频道(CCTV-1)播出,央视频全网独家首播。

本期节目将走进西藏自治区,总台主持人王嘉宁与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以及演员徐海乔一同循着非遗的足迹,带领观众聆听雪域千年回响,感受高原史诗传奇。

堆谐:来自喜马拉雅的“藏式踢踏舞”

堆谐(拉孜堆谐)起源于西藏日喀则拉孜县的民间舞蹈,最初是在街头、庭院的即兴表演,因节奏欢快、互动性强,逐渐成为广受喜爱的集体娱乐形式,至今已有七百多年历史,是当地居民情感交流的重要纽带,也是雪域高原最鲜活的文化基因之一。

拉孜堆谐有“藏式踢踏舞”之称,其核心在于脚下功夫,以“踏、踢、点”为主,表演时可独跳弹唱,也可双人或多人配合,还含反弹、背弹、颈上弹等技巧性动作,脚步随扎念琴节奏时快时慢、时轻时重,热烈且富感染力。在“堆谐艺术之乡”拉孜县,每年都会举行“堆谐文化艺术节”,全县现有111支民间演出队、2000多名演员。传承人扎西旺拉把传统舞步教给90后,农牧民演员们在农闲时踏响幸福、舞出自豪。

现场,王嘉宁敏锐捕捉到堆谐的互动特质,和嘉宾们组建起“非遗乐队”,参与即兴演出,瞬间点燃氛围,打破观众与非遗的距离感,沉浸式体验直观展现拉孜堆谐的艺术魅力,让观众仿佛置身浪拉山观景台的表演现场。当地乐队还创造性地融合吉他、竹笛、民谣等艺术元素,创新编排《飞弦踏春》等作品,登上春晚、走向全国。如今,堆谐(拉孜堆谐)已成为西藏一张闪亮的艺术名片。

热巴舞:跃动在雪域的“艺术活化石”

热巴舞(丁青热巴)起源于西藏昌都丁青县,其历史可追溯至公元11世纪,最初是在节庆、丰收等场合表达喜悦的民间舞蹈,是藏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热巴舞(丁青热巴)是融说、唱、杂技于一体的综合性表演艺术,舞蹈中的服饰、道具、动作暗含着对生活的观察与对美的追求。主持人、嘉宾化身非遗细节探寻者,当众人惊叹于热巴舞的高难度杂技动作时,他们将目光聚焦于女生集体飘转的裙摆,精准捕捉到“格桑花鼓转”的核心技巧,在与传承人泽吉深入浅出的交流互动中,让观众了解到舞蹈背后的严苛训练与文化寓意。

传承人泽吉开创性地将热巴舞(丁青热巴)带入教育系统并规范教学,20余万学生得以通过广播操、健康操等形式感受这项艺术的独特魅力。从课堂到舞台,热巴舞(丁青热巴)始终鼓点铿锵、薪火相传。

格萨尔:世界最长英雄史诗的“青春表达”

作为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篇幅最长、规模最大,且仍在活态传承的宏大叙事史诗,《格萨尔》由藏族人民集体创作,以口耳相传的方式跨越民族的边界,广泛流传于藏族、蒙古族、裕固族、纳西族、普米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区,是多民族共享的文化记忆。

千百年来,这部史诗共塑造了3000多个人物形象,涵盖260多部文本,翻译成汉字达2000多万字。“仲肯”艺人们遵循专人专曲、专曲专用原则,以说与唱交替、散韵结合的方式传唱史诗,人物唱腔还会因人而异、因场有别。节目现场,主持人、嘉宾穿上对应角色服饰,化身“仲肯”艺人,分别演绎总管王吉苯、王妃珠姆、神箭手丹玛等角色。互动中,“仲肯”艺人斯塔多吉现场教学专属唱腔,让原本遥远的史诗变得可感可及。

昌都市类乌齐县艺术团将传统说唱与岭卓舞结合,创作出歌舞剧《岭・格萨尔》,生动演绎格萨尔王凯旋的场景;《格萨尔》还超越文学范畴,衍生出说唱剧、话剧、音乐剧等多元艺术形式……这些尝试,让千年史诗走出高原,成为更多人了解藏族文化的窗口,在新时代舞台持续焕活不朽魅力。

西藏民族服饰:穿在身上的“雪域风情”

西藏民族服饰,是扎根于青藏高原独特地理与人文土壤的非遗瑰宝,其发展与西藏的地理环境、生产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从纹样到色彩,西藏民族服饰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寓意,至今仍是节庆、婚礼等重要场合的着装选择。

西藏民族服饰涵盖藏族、珞巴族、门巴族等多民族的200余种服饰。在察雅县吉塘镇的服饰展示区域,主持人、嘉宾化身非遗体验官,精心串联起不同服饰空间的探索路线。从扎扎服饰反穿花氆氇的个性设计,到阿里普兰县宣服6815件饰品的奢华细节,他们每到一处都带着观众视角体验,与专家、传承人深入交流,让观众清晰了解服饰背后的地理环境影响与文化寓意。

服饰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正如王嘉宁所说:西藏多民族服饰彰显了“各美其美”的多样性,诠释了“美美与共”的深刻意义。

晒盐技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千年见证

西藏地处高原,食盐曾是稀缺物资,当地先民在长期实践中,因地制宜,利用高原充足的日照与独特的地质条件晒制井盐。

“架木为田、汲卤晒盐”造就了澜沧江两岸古盐田的壮丽奇观,当地百姓利用峡谷地形,以粗大原木搭盐田骨架,铺木板再覆沙土,让卤水可蒸发又能渗透,借高原烈日与峡谷劲风制取食盐。主持人、嘉宾在复刻的盐田景观前,与传承人互动体验“刮花盐”工序,聆听专家讲解“架木为田”的工艺原理,感受先民因地制宜的生存智慧。

如今,当地对井盐进行产业化开发,打造地理标志产品,开发旅游体验项目。随着时代发展,从“食用盐”到“文化盐”,晒盐技艺(井盐晒制技艺)已成为文化保护与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书写着高原特色产业振兴的生动实践。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人... 在非洲,竟然有一个以黄种人为主体的国家!而这个国家,最近有点乱,连总统都跑路了。这,就是马达加斯加。...
一路贯山河,一周年华章!三个一... 一周年之约 邀您再行三晋大地 驰骋一号公路,邂逅千年文明 覆盖全省11市113个县 串联起976个景...
几张无法开具发票的观光车票,牵... 转自:最高人民检察院 几张无法开具发票的观光车票 竟牵出一桩49万余元国有资产侵占案 原来是几名景区...
奥林匹克中心区成 “不夜新地标... 天气陡然转冷,中轴线北端的奥林匹克中心区却格外热闹。朝阳国际灯光消费季正在举办,市民游客可以一边看着...
“外宾市场迎来最旺盛季节” 有... “这是外宾市场最旺盛的季节。”在天府国际机场,从事旅游行业26年的导游宋海燕刚送走旅客,当晚又要迎接...
都说湘西的美一半在酉水,路过保... 很多人都说:“湘西的美,一半在酉水”,我在摩旅的时候也同样深有此感。如果把蜿蜒曲折的酉水河比喻成折叠...
云南一景区作品令人不适?设计者... 潇湘晨报消息,近日,云南荒野之国景区因“画风诡异”引发网络争议,其中被称为“人体蜈蚣”、“三面女孩”...
原创 珠... 珠海小吃融合岭南传统与滨海特色,种类丰富、风味独特,兼具烟火气与文化底蕴。以下为珠海10大名小吃推荐...
就盯这批人!勾起小时候你的馋虫... 在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的休闲食品展馆里,零食展区无疑是人气最旺的地方之一。不仅孩子们流连忘返,许多成年...
大美北京|烟火与光影交织 奥林... 北京朝阳国际灯光消费季期间,奥园片区已成为备受市民游客喜爱的"不夜新地标"。奥园国际碳水节的烟火气、...
“吉山吉水”邂逅“湾区活力”—... 金秋十月,莞邑生辉。10月17日上午,由吉安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主办的2025“如画江西风景独好·吉山吉...
【逸熠生辉】2024-2025... TALK 年度优秀住宿导师张展翔 张展翔 Johnson 逸夫书院全人成长导师 D栋5楼住宿导师 ...
中国这些资产,被韩国人偷偷买走... 人潮涌动,活钱源源不断的迪士尼乐园堪称一台流量与金钱的永动机,令无数企业心向往之——人家能做的,我们...
余三定:重游神鼎山 重游神鼎山 余三定 10年前的国庆假期,我到过汨罗的神鼎山。但因为那天一直下着倾盆大雨,不便游玩,只...
一直摆摊一直火, “鸡排哥”这...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于诗奇 季建荣 国庆中秋“超级黄金周”早已结束,当各大旅游景区的热潮逐渐退去时,...
不蒸不烤的美颜圣品,一口香进灵... 自是秋日凉风习习,又是枝头桂香四溢。田间熟了稻子,湖里肥了闸蟹,树上红了柿子,地里黄了南瓜,秋天就该...
白酒为什么需要勾调? 白酒,作为中国传统饮品中的瑰宝,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白酒的酿造过程中,勾调是一个至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