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游神鼎山
余三定
10年前的国庆假期,我到过汨罗的神鼎山。但因为那天一直下着倾盆大雨,不便游玩,只去了神鼎山庄,对神鼎山的整体印象不深。前些日子,我和朋友们重游神鼎山,不仅对神鼎山有了整体感受,而且对神鼎山有了更为细致的观察,可谓收获满满。
我们一行到达神鼎山的第一站,是半山腰的资圣寺。资圣寺始建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古寺坐北朝南,其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依山势而造,规模宏大,庄严雄伟。一名50来岁的僧人热情地引导我们到寺外的房间里喝茶。我们边喝茶边聊天,交谈中得知,僧人来自长沙,出家前曾有一份非常体面且受人敬重的工作。我们没有问他因何成为了一名远离尘世的僧人,但从他自信、平静、乐观、坚毅的表情和语调中,看出他很满意自己当时的选择。
从资圣寺出来后,我们来到了神鼎山庄。与10年前相比,神鼎山庄变化甚大,增加了阔大的雕刻陈列馆和古琴展览室等多个建筑。雕刻陈列馆里陈列着数百件雕刻精品,其中大部分是用乌木(阴沉木)所雕,最引人注目的是用10多米长的巨型乌木雕刻的《端午汨江图》。《端午汨江图》雕刻的上游是新市古镇,中游是汨罗江上赛龙舟,下游是归义街。整个作品把汨罗江上的端午盛况具象地、立体地、活灵活现地再现出来,让人叹为观止。《端午汨江图》雕刻者苏文胜说,他花了近4年的时间才雕刻完成。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汨罗江发现了乌木,但大多数人对其毫无认知。因此每当河道施工挖到乌木后,常将它随意丢弃在岸边或沙滩上。当时,苏文胜虽然也不了解乌木,但觉得乌木长期埋于水中而不腐烂,绝对不平常,肯定有用,于是就将这些乌木搬回来。那时候不需要任何购买费用,就是出点搬运费,最多不过给挖出乌木者送几包烟。后来乌木的价值被发现,价格开始飙升,但苏文胜早已有了大量的收藏,前前后后有数百吨,当然后期收集花了不少费用。苏文胜10多岁起就学做木工,开始做普通家具,后来爱上了雕刻。先是普通雕刻,后来主要做乌木雕刻。慢慢地,他的乌木雕刻越来越好,越来越有艺术性,影响越来越大。如今神鼎山庄,既是全国少有的乌木收藏基地、乌木雕刻基地,也是乌木雕刻展览和销售基地。
在旁人眼里,苏文胜很有艺术天赋,许多东西在他手里几乎是无师自通。他在搞雕刻的同时,又开始制作古琴。他开始用一般木材制作,然后才制作高档乌木古琴。在制作古琴的过程中,他探索了一套严谨的制作工艺流程。比如,古琴雏形制作出来后,他要存放至少一年时间,以让其结构更加稳定。他还把岳阳地方文化一些要素融入古琴制作之中,我们在古琴展览室,就欣赏到了“江豚”形象的古琴。苏文胜觉得,制作古琴当然也要会弹琴。于是他自己就学会了弹古琴,还在山庄里专门设有古琴教室和表演室。可见,他不只是制作古琴,而是全方位地投入到了传承、弘扬中国传统古琴文化之中。
参观完神鼎山庄,我们往山下走,来到了极具特色的“布织道客栈”。“布织道客栈”位于下山公路旁的不远处,是一栋独立的一层民房,建筑面积大约200平方米。外表看上去比较普通,但进去以后发现装修不错,很有特色。尤其是客栈里所有家具都是旧式的,其中不乏明清时期的名贵家具。客栈主人是一名“95后”女孩,大学毕业后,她看中了这处房子,租了下来办客栈,然后四处收集各种老式家具摆放在客栈里。据她自己说,她的客栈主要提供住宿,吃饭则需要客人自己买菜、自己做,她只提供场地和工具。女孩又说,她开客栈的收入目前满足不了自己开支,不时还需要母亲资助。女孩至今没有结婚成家,但她觉得这样挺好的,她感到很快乐。
离开“布织道客栈”后,我们在车上议论起来,觉得这名女孩的“布织道”可能就是“不知道”的谐音吧。我进而揣想,这个“不知道”可能就是不想弄清楚人生和社会的种种复杂东西,坦然面对现实,顺其自然,也就是“模糊”的人生美学观吧。我又想,这名女孩选择这种生活方式的价值和意义何在呢?随后又觉得,这名女孩自己喜欢这样,她能从中感受到快乐开心,也许就有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吧。
重游神鼎山,不仅让我欣赏了美景、欣赏了艺术,而且让我接触了不同的人和不同的人生,引起了我长久的回味和思索。我想,资圣寺僧人的人生可能是避世的人生,苏文胜的人生是积极入世的人生,“布织道客栈”女孩的人生则是既“避世”、又“入世”的人生,这三种人生及其人生观都有自己的代表性,都是值得面对、理解和思索的。
选自《新湘评论》2025年第20期
编辑:陈家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