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贝因预制菜问题被推上风口浪尖时,另一家几乎全品类使用预制菜的餐厅,萨利亚,却成了社交媒体上年轻人追捧的“萨门”。
12元的金枪鱼沙拉、16元的肉酱意面、19元的蒜香蜗牛……人均30元吃西餐的价格,让这个日本品牌在中国市场逆势增长,2024财年营业利润同比增长38%。 更令人惊讶的是,萨利亚的菜单价格在过去20年里几乎未变,甚至部分菜品还在降价。
为什么消费者对萨利亚的预制菜如此宽容? 甚至有人直言“它不嫌我穷,我不嫌它预制”。
答案藏在萨利亚一套环环相扣的商业逻辑里:从自建农场控制食材成本,到“去厨师化”的门店运营,再到主动选择次一等地段开店。
萨利亚的低价,首先来自对供应链的“硬核”掌控。 2000年,时任社长的堀埜一成被创始人带到大山前,得到的第一个任务是“用这座山做点什么”。
为了降低大棚成本,团队甚至自学土木,自建200个大棚。
这种控制欲贯穿所有核心食材。 萨利亚研发了“萨利亚18号”生菜,菜芯更小,单颗生菜可拆出5-7盘沙拉,是普通生菜的3倍利用率。 大米种植中,他们通过错峰种植将脱壳机使用周期从一周延长到3个月,甚至直接省略插秧环节,将种子直接播撒。
典型的案例是酱料。 萨利亚在澳大利亚建厂生产白色酱料,因为当地牛奶和黄油价格更低。 这种酱料让米兰肉酱焗饭的成本低到同行无法模仿。 截至2024年,萨利亚在全球拥有7家中央厨房,6家在日本,1家在澳大利亚,实现了从食材加工到配送的全链条自控。
走进萨利亚后厨,你会发现这里没有传统厨师,甚至没有菜刀。
日本综艺节目中,萨利亚员工9分58秒完成15道菜的操作,被网友称为“餐饮界的富士康”。
这种效率来自高度标准化。 萨利亚的烤箱只有2分20秒和4分40秒两档设定,电磁炉仅有开/关两个按键,员工无需判断火候。
清洁流程也被极致优化:专用拖把将扫地时间从60分钟压缩到30分钟,单手端盘动作节省8.6秒。 一家300平米的门店,日均营收1.5万元,仅需4名员工轮班,其中正式工仅店长1人。
萨利亚甚至将“降低运营复杂度”作为产品开发原则。 新品若需要特殊设备或延长出餐时间,会被直接否决。 这种“去技能化”设计,让兼职员工培训1小时即可上岗,人力成本占比仅为行业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
萨利亚在中国市场的成功,还源于其反直觉的选址策略。 它主动避开核心商圈的一流位置,专攻次一等或二流地段。 比如在上海,萨利亚倾向于选择热闹但租金更低的小街区,而非南京路等主干道。
这种策略背后是成本考量:一流地段租金高,且中国商业地产迭代快,店铺容易过时。 萨利亚发现,在二流地段开店,数年后若形象陈旧,可直接在附近开新店,无需停业装修。 员工可无缝转移,避免3个月歇业损失。
结果形成了一种有趣现象:在一些冷清的商场楼层,只有萨利亚灯火通明、座无虚席。 2024年,萨利亚在中国门店数达466家,其中广东一省就有186家,占比44%。 区域密集开店策略,进一步降低了物流和管理成本。
萨利亚的另一个反常规逻辑,体现在其“狩猎模型”理论中。 该模型将品质分为五类,萨利亚只聚焦“必须具备的品质”,即没有就会引起顾客不满的要素,如干净餐具、稳定口味。
相反,萨利亚主动避免提供“有魅力的品质”,如服务员记住常客名字、精美摆盘。 创始人认为,这类服务会抬高顾客期待,一旦无法持续反而引发失望。 例如,如果某次店员未打招呼,顾客可能感到被冷落。
这种“降低峰值、扩大容忍度”的策略,让萨利亚在所有门店提供高度稳定的体验。 味道可能不惊艳,但绝不会难吃;服务不热情,但绝不会失序。 这种稳定性,恰好匹配了其受众群体,学生和上班族对“快速、便宜、不踩雷”的核心需求。
当多数餐厅隐藏预制菜属性时,萨利亚却将其作为卖点。 部分门店直接出售冷冻包装的半成品,菜单上标注“冷冻蜗牛”“冷冻香肠”。 后厨员工当面剪开预制料包倒入锅中,动作毫不避讳。
这种坦诚反而消解了争议。 消费者清楚,30元的价格不可能享受现做西餐,但萨利亚通过明档操作、稳定出品,让预制菜变得“理直气壮”。 有网友调侃:“在萨利亚,预制菜不是黑点,而是科技造福人类的证据。 ”
2024年,萨利亚中国区净利润率逆势增长,成为全球利润主要贡献市场。 其客群中,“闭眼点单”的学生党和上班族占比最高,北京、上海单店日均排队超300桌。
萨利亚的中国扩张并非一帆风顺。 初期因定价过高,门店经营惨淡。 直到创始人强令降价60%,后又降70%,才实现爆火。
在中国,萨利亚还做了细微调整:针对口味推出麻辣意面,保留西餐框架但融入本地元素; 价格维持在必胜客的40%左右,精准卡位“平价西餐”空白; 甚至根据物价波动小幅调价,避免客户流失。
但核心逻辑未变:通过规模效应分摊成本。 上海首批20家店曾长期亏损,但公司坚持投入,直到形成网络效应。 2024财年,中国市场贡献萨利亚全球七成利润,证明这套策略的长期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