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序深秋,心里便惦念着看红叶的事。友人说,何不去淮阳伏羲文化公园?那里的红叶,别有一般气象。于是,在一个云淡风轻的午后,我便动了身。
踏入公园,一股不同寻常的静穆之气便扑面而来。这里的秋意,不像别处那般喧哗奔放,而是沉静的、深厚的,仿佛每一缕风都带着远古的回音。太昊伏羲氏的陵寝肃立于此地不远处的龙湖之阳,让这里的天地田野,都浸染了一份人文始祖的厚重。我此行为叶而来,却不想先被这文化的气场所慑服。
穿过绿树成行的步道,阳光从虬劲的枝桠间筛落,在地上印出斑驳陆离的光影。正当我沉浸在这片苍茫的青黛之色时,眼帘忽地被一角燃烧的火焰点亮。循着那抹惊心动魄的红望去,只见不远处的湖畔,几株高大的黄栌,或是乌桕,正披着满身的绚烂,静静地立在水中。它们的倒影落在澄碧的湖面上,水波微漾,那红便化开了,像一匹被浸染的锦绣,又像一团沉浸在水底的丹霞,虚实交错,迷离如梦。
我加快脚步,走到近前。这才看清,那红叶并非一味的大红。有的边缘镶着金黄,仿佛朝霞的裙幅;有的从叶脉处由橙渐红,像是内心积蓄了整个夏天的热情,终于在此刻喷薄而出;还有的已是深绛,透着一股沉郁与庄严,像是阅尽沧桑后的沉默。秋风掠过,并不萧瑟,反倒有几分柔情。几片叶子依依不舍地辞了枝头,打着旋儿,飘飘摇摇地落下,有的落在青石板路上,悄无声息;有的落在湖心,惹起一圈极细的涟漪,宛若一声轻轻的叹息。
我沿着湖畔小径漫步,目光所及,这秋的颜料盘仿佛被打翻了一般,泼洒得到处都是。枫香的红是明艳的,三角枫的彩是斑斓的,还有那银杏,通体金黄,与这深红浅绛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富丽而和谐的画卷。然而,在这片色彩的狂欢之下,我却感受到一种奇异的宁静。这里的红叶,不像香山那般与人声鼎沸为伴,也不似京都庭院那般被精心修剪。它们在这方承载着中华文明起源的土地上,自开自落,与陵庙的肃穆、碑刻的沧桑、以及那份对人文始祖的追思之情,浑然一体。
我站定,仰望着这片在湛蓝晴空下燃烧的绚烂,心中忽然有所触动。伏羲氏观天察地,一画开天,启我华夏文明之蒙昧。而眼前这草木,一岁一枯荣,不也正是天地间最本真、最原始的“象”与“数”么?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红叶,便是秋的“收”之华章,是生命在沉寂之前,最后一次也是最辉煌的一次绽放。它不单是美的呈现,更是一种昭告,一种对生命轮回的坦然叙述。
由此看来,我看的又何尝只是红叶?我是在读一页无字的《易经》,在聆听一曲自然的礼乐。始祖的智慧,是人文的起点;而这草木的枯荣,则是天地的法则。在此处,人文与自然,历史与当下,奇妙地融合了。
夕阳西下,天边的云彩也被染成了橘红色,与这满园秋叶相互辉映。我转身离去,带走满心的绚烂与宁静。来时的期待,已化为归途的充盈。淮阳的红叶,美的不仅是颜色,更是那沉淀在每一片叶脉里的千古时光,与文明源头的回响。